西汉黄金消失之谜:西汉时期黄金一大堆,为何后来黄金越来越少?

有缺的晚风 2025-02-17 16:37:50

在公元前158年的时候,汉朝出现了一件极为有意思的事儿。

在这一年,汉文帝已然在位二十多个年头了。也不知怎的,他忽然间心情格外舒畅,就琢磨起给自己改善下居住条件的事儿来,寻思着要修建一座露台呢。

这事儿说起来真不算啥大事儿,压根儿都称不上是个历史事件!就说一个皇帝吧,想给自己盖栋新房子,那可不就是随口一句话的事儿嘛!况且,单看汉文帝所立下的功绩,就算他再多修几座宫殿,那也是完全担得起、配得上的!

在过去的二十余载岁月中,汉文帝以帝王之尊,先是妥善解决了功臣集团以及国内诸侯王的诸多问题,而后又成功将匈奴抵御于北方之外,由此使得中原大地得以持续进行休养生息。这二十多年间,汉朝经济迅猛发展,国库中穿钱的绳子都已朽烂,钱币更是堆积得如同小山一般。

汉文帝向来以生活简朴而闻名于世。其在位的二十余年间,从未有过建造新宫殿之举。在个人开销方面,他也秉持能节省就尽量节省的原则,就拿他私人所用的帷帐来说,都不许绣上任何花纹,就是担心会因此花费过多钱财。

有一位还算不错的皇帝,只是偶尔起了念头,打算建造一所新房子,好让自己住得更为舒适些,这本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可之后呢,汉文帝吩咐下面的人去核算了一下相关费用,经计算得知,建造那座露台大约得耗费一百斤黄金,依照当时的物价来算,这笔钱差不多等同于十个中等收入家庭的全部身家。

最终,汉文帝仔细斟酌了一番,感觉此项计划所需花费着实过多,思来想去之后,便果断地将这个计划给取消掉了。

后来,这个故事被径直记载于史书之中。当后世之人读到它时,往往会将其视作汉文帝生活俭朴的一种象征。甚至在许多后续朝代,每逢皇帝打算修建宫殿之际,底下的大臣们便总会搬出这个故事来劝谏皇帝:瞧瞧汉文帝,如此少的钱都不舍得花,这才是贤明之君!陛下若想成为好皇帝,也当如此行事呢!

千百年以来,当人们阅读这个故事时,所秉持的态度大体上都是如此,一直未曾有过太多的改变,基本都保持着这样一种常见的、较为固定的看法来对待这个故事。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当人们再次去读这个故事时,却突然察觉到有些不太对劲的地方了。

大家所察觉到不对劲之处,并非在于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不是认为汉文帝这样做是在刻意作秀。实际上,大家觉得存在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汉文帝当时所讲的那些话语!

在那时,汉文帝拿到工匠呈交的预算报告后,心里琢磨着:“这一百斤黄金,差不多就等同于汉朝十个中等收入家庭所拥有的全部家产呢。”如此算来,也就意味着在当时的汉朝,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的家产数量,居然能达到十斤黄金这么可观的程度!

在汉文帝在位后期之时,难道大家就已然如此富有了吗?

沿着这个疑问,之后不少人又去翻阅了史书,这一查可不得了,竟发现了更多令人咋舌的事儿。就拿楚汉战争时期来说吧,那时刘邦为了收买项羽麾下的诸多将领,那可是相当豪爽,直接就给陈平拨了四万斤黄金,让陈平去操办相关事宜呢。

就像正史所记载的那样,卫青在某次成功击败匈奴之后,汉武帝龙颜大悦,当下便从国库里拨出了多达二十万斤的黄金,将这些黄金赏赐给了卫青麾下的各位将士们。

黄金何时变得这般不值钱啦?莫非在汉朝时期,黄金当真遍地皆是,还都以斤来作计量单位不成?要是在汉朝那会儿,黄金确实并非稀罕之物,那后来,这些黄金又为何没能流传下来呢?怎么到了后世,黄金就变成极为珍稀的东西了?

汉朝的黄金究竟都到哪儿去了?

史学界针对这一问题后续给出了不同答案。起初,有人觉得汉朝所使用的金并非后世所讲的黄金,而是黄铜,该说法曾获不少人支持。不过后来,部分历史学家经考证发现,汉朝实际上是能够分清铜与金二者差异的。

在汉朝的官员体制里,是设有专门负责开采金的官员的,同时也有专门负责开采铜的官员。并且,这两类官员的称呼各不相同。由此可见,那种认为汉朝人会把铜当作金的说法,是很难有依据、站不住脚的。

倘若史书所记载的黄金,确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认知的那种黄金的话,那汉朝曾拥有的数量极为庞大的黄金,最终究竟都流向何处了呢?

原来,汉朝时候所说的“斤”,跟咱们如今所理解的斤,压根就不是相同的概念呢。它们在含义以及实际所指的重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完全不能混为一谈哦。

通过对现已出土的部分汉朝计量工具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若把汉朝所讲的一斤换算成当下的计量单位,其重量大致是在230g至270g这个范围。也就是说,汉朝时候的一斤,差不多就等同于我们如今所说的半斤。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推算,刘邦批给陈平的四万斤黄金,折合成现今的计量,差不多就是一万公斤黄金,也就是十吨的量。当下在首饰店购买1克黄金,大致要四百多元。如此算来,那十吨黄金换算成如今的货币价值,实际上也就约等于四十多亿罢了。

若依照这样的价格来算,汉文帝修建那座露台,大约得耗费一百斤黄金,折合成现今的计量,便是二十五公斤黄金啦。要是按照如今的物价换算一下,其价值差不多也就一千多万罢了。在当下社会,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把全部的房子、车子还有存款都汇总起来,家产能达到一百万,好像也并非是很离谱的事儿。

如此一来,要是放在汉朝时期,十个汉朝的中等收入家庭,拥有能和如今价值一千万家产相当的财富,这其实是挺正常的情况呢。毕竟十个汉朝的中产家庭,其家产累计起来达到二十五公斤黄金,这在当时来讲,是完全合乎常理、没什么问题的。

实际上,从黄金总量的角度去看,情况也是这般。

史书记载,西汉灭亡之际,其国库存有约七十匮黄金。在汉朝,一匮相当于一万斤,如此算来,王莽篡汉前,西汉国库差不多有七十万斤黄金呢。换算成现今计量单位,大致为一百七十吨左右。据公开新闻报道,当下我国央行所拥有的黄金储备,已在两千吨以上啦。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就会发现相较于汉朝,现代在财富方面可要充裕得多啦。

当然啦,要是对汉朝历史极为精通的人,或许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黄金本身确实没什么问题,那为何在西汉的官方正史当中,常常会出现使用了多少斤黄金的相关记载呢?然而到了东汉时期之后,所使用黄金的数量却一下子就急剧暴跌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并且,从正史的记载情况来看,东汉时期的皇帝似乎鲜少有赏赐黄金之举。即便到了东汉末年,董卓把整个汉朝京城劫掠一空,不但搜刮了京城中的富贵人家,就连汉朝历代皇帝的陵墓都挖了许多,可最终也仅仅获取了不到三万斤黄金罢了。

自西汉过渡至东汉,二者之间近乎实现了无缝对接。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待进入东汉之后,黄金却仿佛一下子就变得珍贵起来了,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这件事实际上并非难以解释清楚。也就是说,要说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是能够较为容易地阐述明白其中情况的。

简而言之,此事得归咎于汉朝的另一项制度,即殉葬制度。汉朝秉持以孝治国的理念,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之后,随着察举制的设立,众人皆想获得举荐,于是纷纷展开比拼,看谁能在孝顺方面更胜一筹。

最初,人们表达孝顺的方式还算正常。像孩子会把好吃的全留给父母,亦或将好衣服、好房子优先供父母使用,这些做法如今我们也都能明白。可到了后来,由于众人相互攀比,这比孝顺的行为便渐渐走向内卷啦!

不少人出于孝顺之心,在父母离世后,往往会拿出全部家底,为其购置极为奢华的陪葬用品。听闻在汉朝最为狂热之时,每年国家劳动成果的三分之一都被径直埋入地下了。处于这样的情形当中,黄金身为奢侈品,自然而然地也渐渐沦为陪葬品,被直接埋到土里去了。

就拿后来的海昏侯刘贺来说吧。在西汉中期,他可算是个传奇人物。当初霍光推举他当了皇帝,可没多久又被霍光给废掉了,直接被打发回了老家。即便如此,后来在刘贺的墓葬里,人们还是发现了四百多件由黄金打造的器物呢,这些器物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多公斤重。

海昏侯虽已被废,但其墓中都能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黄金。由此想来,在汉朝时期,那些身份尊贵的达官显贵们,还有诸位皇帝以及王爷,他们的墓中究竟会藏有多少黄金,这怕是让人根本没法想象得到的吧。

汉武帝昔日赏赐卫青所率士兵,至多不过耗费二十万斤黄金,折合成现今的计量,便是五万公斤黄金罢了。要知道,汉武帝赏赐全军士兵的这些黄金量,仅仅等同于五百个海昏侯墓葬里所藏的黄金。并且从西汉建立直至灭亡,能有资格以百公斤黄金作为陪葬品的豪门权贵,可并非寥寥一两个,而是多得很呐!

于是,历经西汉这一番变动,大量原本在市面上流通的黄金,就这样被埋入了地下。等到东汉时期,世家大族纷纷崛起,这些家族纷纷以家族为单位,开始囤积黄金以及各类贵重金属。如此一来,在市面上流通的黄金数量,自然也就日益减少了。

就这样,西汉时期原本有着较为可观数量的黄金,然而在此之后,这些黄金却慢慢地不见了踪迹,数量不断减少,直至后来近乎消失不见,往昔那相对多量存在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说到底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出在计量单位这块儿。想当年司马迁老先生撰写《史记》之时,要是他所用的单位不是斤,而是两或者咱们现代所用的克的话,那大家伙儿估计也就不会觉得这里面有啥稀奇古怪的地方啦。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