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各大商业银行前脚刚发布财报,两颗重磅深水炸弹一遭就砸向了金融圈!
头一弹相当猛,目前多家银行已接到总行通知,利率3%以下的消费贷要集体凉凉了。
前几天我还跟大伙儿说呢:
个人消费贷现在都2字头了,过去贷款利息好比值个牛蹄,现在就值个牛蹄筋…
这下真打脸了!
第二弹更劲爆,中农工建四大行同时发布公告:财政部认购5200亿进行定增,所募集资金扣除费用后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看到这儿,好些铁子面对这种四不两直的阵仗,原地就蒙圈了:
这咋?一边儿没收零花钱、一边儿给刷大火箭,就是想不明白这是降龙十八掌的哪一势…
而且,一把就是5200亿,真没少给!2024年整个大A的IPO一共才募了1.5万亿,这回国家队一出手就是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

不夸张地讲,开头咱们说的第一弹是围绕第二弹开的炮…
逐个拆解一下,你就明白了——
之所以叫停利率3%以下的消费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对于银行来说,这玩意儿确实不咋划算!
商业银行的钱是朝央妈借的,虽然是亲儿子,但也是有成本的:
平均利率1.5%,加上银行净息差警戒线1.6-1.8%,才能保障银行的利润。
换句话说,银行给咱们的贷款利率少说得在3.1-3.3%,才是合理范围。
2字头利率要是就这么放着由它去,那迟早得薅得跟葛大爷似的。
你倒是薅痛快了,当爹当妈的受不了啊…
就在央妈叫停3%以下消费贷的同时,财爸火速来了把暖心大充值:
5200亿定增,补充一级资本。
可能有好些小伙伴想问:啥叫核心一级资本?咱们简单解释一下::
国际上银行业有个通行的《巴塞尔协议》;
这份文件里将银行核心资本划分为一级核心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所谓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股本、留存收益、股票发行溢价等等。
其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优先股、永续债;
二级资本主要是次级债券、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重估储备等等…
由于跟咱们今天说的事儿关联有限,就不展开了。
说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它本质上就是银行吸收损失的防线。
根据2024年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截至2024年末,建行、中行、交行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48%、12.2%、10.24%和9.56%,均明显高于监管要求。
这就有意思了!账面看,这几位都不差钱,怎么还一次性给充值了5200亿呢?
更有意思的是,这大概率还只是道开胃菜,后面还有一大波银行在排队等注资!
怎么理解?

其实这里面可以拆分为夯基础和挑大梁两部分去理解。
先说夯基础。
按照四家国有大行公告的意思说:
“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内源性资本补充阶段性受到制约,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有利于建立更为扎实的资本缓冲,巩固提升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
翻译成老百姓秒懂的就是:
现在赚钱更难了,光靠自己赚钱有点不够用,所以得找爸要俩花的,家底厚实了,才能经营更加稳健。
显然,采用特别国债注资,其实是着眼于中长期发展,夯实国有大行资本基础。
结合当前咱们面临的形势看,宏观经济基本面处在转型的关键期,要想改善总需求不足,拉动内需和就业,就必须得推动贷款需求增加;
可偏偏是在这个时候,由于净息差不断收窄,银行靠自身盈利补充资本基本盘的能力却变弱了。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商业银行2024年第四季度净息差已经降至1.52%,其中,工行、农行、建行、中行、邮储、交行至2024年末净息差分别为1.42%、1.42%、1.51%、1.40%、1.87%和1.27%。
很明显,除邮储外,其余国有大行均低于1.8%均线关口,银行还有各类经营成本、人力成本等等要素须覆盖,净息差贴着地面,相当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如果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目前也比较难——
银行股普遍价格不高,且市净率普遍小于1。
这就意味着,靠这个路子融资,那成本是有亿点贵。
选在这时候定增,本质上是给银行“强身健体、防范风险、促进转型”作准备。
这才有了财爸带着央企小伙伴,一面多充值,一面尽可能少稀释。
这和叫停利率3%以下的消费贷,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相当于“一头沉变两头堵”。
接下来再说说挑大梁。
资本是银行的底气,只有银行的腰包鼓了,挑大梁的底气才能足。
咱前面说过了,当前的经济工作核心是“改善总需求,拉动内需和就业”。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

环比数据中,除其他用品及服务外,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医疗保健等类目全部位于零至负值区间;
同比数据中,上述类目仅有衣着、居住、医疗保健和其它用品及服务保持正增长,其余均位于负值区间。


与此同时,2025年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17.29万亿,同比增长8.2%;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政府债券是增涨的核心支撑;
相比之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成了主要的拖累项。
结合今年前两个月的表现来看——
住户贷款增加547亿,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238亿,中长期贷款增加3785亿。
中长贷增加与楼市的止跌企稳有密切关系,短贷减少刚好对应的是消费端需要支持…
好!情况摆在这儿了,气氛烘托到这儿了,下一步,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推动贷款需求有序增加就成了必要手段。
在现行条件下,阶段性叫停利率3%以下的消费贷,叠加财爸定增5200亿,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一来,银行更有底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冲当前大伙儿的风险偏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这才是核心意图。

本次向国有大行定增的首要目标,并非着眼于化解短期风险;
更重要的在于提升它们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
你看起来像金融和财政唱二人转进而支持银行,但这背后真正受益的又不单单是银行——
支持基建、房企纾困、化解地方债…这些重要课题其实全在下面等着。
你看!定增国有大行的实质性意义,原地具象化了。
譬如说基建,作为核心三驾马车之一,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尽管近些年来基建和消费的拉动占比呈现出一定的此消彼长,但其重要性依旧毋庸置疑。
试想一下,当国有大行揣着定增的"弹药箱"冲向基建这架马车上,那场面不就是金融界的"618大促"嘛?
要说哪里不同,那可能就是“剁手”对象是特高压电网、智能物流园以及300城更新…
譬如说房企纾困,同样是未来数年里的绕不开的话题,毕竟上游连着金融端、下游接着保交楼…
对于它们来说,国有大行像极了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
通过宽信用、宽货币提供关键弹药,不仅有助于实现“保交楼”,还能服务于风险出清。
说得再直白一点,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银行自己身强体壮,才能满足或支持房企存量债务展期或是借新还旧。
类似的逻辑,其实在化解地方债这方面也同样适用。
国有大行实现定增之后,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两个路径帮助地方债破局:
其一,参与地方债置换,将成本高、期限短的存量债务转化为低息贷款,缓解流动性压力;
其二,配合专项债共同发力,通过货币和财政两个端口为地方平台转型升级赢得宝贵时间。
所以再翻过头去看看近期的利率3%以下消费贷被叫停,以及认购5200亿进行定增,扩充核心一级资本…
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必须就得让金融口抢先支楞起来,包括但不限于——
减轻资本压力、减轻经营压力、减少货币端掣肘以及间接投放流动性。
而这一切的核心,都在于为接下来的宏观环境创造更加宽松的信用扩张空间与货币扩张空间。
在2025年Q1结束、Q2开启之际,我们发现:财政端与金融端的互动已然进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