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枪支·】——»
1996年9月,山东省莱芜口镇北山阳村,村民们都在各自院子里休息,突然,一声嘹亮的警笛声传来。
在这个不大的小村子里,来个外人大家都会出门看热闹,更不要说是警车了。
警车进入村子,缓缓停在一户人家门口,警察从车上下来敲门然后径直走了进去。
村民们都是爱看热闹的,于是纷纷围着大门口将耳朵支起来偷听。
这户人家的主人叫滕西远,已经年过七旬。村民们诧异,这个老大爷犯了什么事情居然让警察亲自上门。
警察进门后,随即严肃地询问滕西远“是滕西远吗?有群众举报你私藏枪支,我们是来依法收缴的,希望你能配合。”
众人都惊了,在他们的印象里老人一直都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这种事情?
滕西远听到这话二话不说转身回屋把东西拿了出来,是一个早已泛黄的盒子,老人打开盒盖,里面是一把匕首和两把铮亮的手枪。
警察拿起手枪研究,看来看去也不像是仿造的,随即准备想收走老人的东西并带去警局好好审问一番。滕西远叫民警:“且慢,我这里有张证明。”
盒子底部还有一张纸,那是可以证明滕西远并未违法私藏枪支。民警打开一看,原来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零二部队信件写的持枪证明,阅读完毕之后,小心翼翼地折叠好递给滕西远。
滕西远跟民警讲,一把枪是抗日战争司令送给他的,另一把是与国民党反派进行抗争时粟裕将军送的。
这两把枪对于老人来说意义深重,那这两把枪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艰难的生活·】——»
滕西远生于1925年10月,小时候生活条件极其艰辛。滕西远父母在其年幼的时候病逝,只留下他们五个孩子相依为命。
别说一日三餐没有吃饱过,一餐也吃不饱。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甚至“甜”字难上心头。滕西远的大哥和二哥知道可以去当兵换粮后,选择参军之路,从生活中找到点出路。
滕西远和两个年纪尚小的弟仔寄住在亲戚家住,虽说可以依靠点亲戚,但是其中的滋味有谁懂呢。
那时的滕西远仅有10岁,养弟弟们的责任自然落在滕西远的头上,饥饿是当时重大问题之一,所以每天都要去乞讨。
有一天,在藤西远去乞讨的路上,滕西远最小的弟弟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回来时看到最小的弟弟身体黄瘦,一动不动的躺在那里。
虽然这不是人所能决定的因素,只因生在了兵荒马乱的年代。
«——【·用第一份礼物铲除日寇·】——»
死去的弟弟变成了滕西远的心结。这件事也让滕西远悟了很多,都到了家破国亡的地步,不和日军拿命拼,不把“家”夺回来,日子就没办法过。
于是13岁的滕西远找到村里待在八路军部队的战士,向他们说明自己要加入八路军,听到这句话战士们当玩笑听了,因为滕西远年龄尚小,他们婉拒了他。
可滕西远一次又一次的恳求加入,眼神坚定不移的说出:“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人”。
领导们听出了滕西远的话并非玩笑,从上下打量了一遍,上级就同意把他留下来。
参军后,队友管滕西远叫“滕黑子”,是因为当初看着滕西远个子瘦小,皮肤黑不溜秋的。最后谁也想不到这个“滕黑子”有那么大的本事!
一开始,滕西远的任务是每天收集小道消息,跟人聊聊天,消息不仅准确而且准时,简直是个小灵通。任务做得很认真的滕西远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一把匕首当做奖品赠予给他。可把滕西远高兴坏了。
1940年,日军入侵莱东县,每一处都狠狠搜刮。滕西远所在的部队奉命与日军对抗到底。中途中了日军的圈套,只能暂时躲起来,等待机会。
过了一阵子消停了之后,滕西远和两个队友出去打听消息,半路看到仅有一个日军在慢悠悠闲逛着,滕西远和这两个队友互看了一眼,心知肚明地想把这个日寇干掉。
日寇离滕西远越来越近,等到走进滕西远身边就时候,滕西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日寇擒伏在地,这时身子弱小的滕西远并不是日军的对手,眼看敌人反扑,两人生死互搏。
队友看着眼前的形势,一起上前去帮忙,滕西远才能腾出手拿着领导送给他的礼物—匕首直捅要害部位,日寇两眼翻白,倒身在地。
回到部队的时候,大家对滕西远三人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任务艰难,尤其是滕西远勇猛出击,大伙儿瞬间对这个“滕黑子”肃然起敬。这不单单是一个少年,还是一个勇敢的士兵。
«——【·智取打败日寇“孤胆英雄”】——»
过了几个月后,日军队伍大规模对鲁中根据地进行一一排查。日军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百。几乎走遍的村庄凡是有人,都怀疑是八路军的帮凶,直接俘虏或是直接砍杀、强抢民家妇女,滥杀无辜。
形势越来越严峻,滕西远的那支队伍名叫八路军山东纵队与日寇发起了正面交锋,日军的优势远在滕西远那支队伍之上。日军队伍比我方多得多,连枪支都比我们好。
这可如何是好?
显然,我方并没有因为这些条件受到限制,一个个战士并未因此感到害怕,反而更齐心协力把日军打趴下。
但是天不时地不利、仅人和,仗一打起来就感到了力量差距悬殊,我方人数在慢慢减少,
滕西远也慌了,让自己保持镇定下来,补给已经所剩不多,必须发挥在有利的地方。
纵观整个局势,滕西远隐约处看到日寇队伍的旗手在高处,一直指挥日寇队伍的行动。显而易见,日寇主要以这个旗手为核心,发起对我方展开的进攻。
只要滕西远能把旗手击倒,日寇内部就会方寸大乱。滕西远打算就此一博,找一个有利于自己看清旗手的位置,把枪瞄准对面的旗手,刻不容缓地按下手枪扳扣。
打的真准!真叫一个好!
没待日寇反应过来,站立的旗手直立倒下。日寇也顺着枪声看向滕西远,日军只能完全没有节奏地向前进攻。敌人这时已经震不住脚步,我方趁这乱势上去与敌人撕打了起来。
所有战士眼里只有坚定的眼神,未有半分恐惧,视死如归。滕西远与日军打仗时不小心埃了刺刀,那把刺刀刺进滕西远的胳肢窝,鲜血大量涌出,外面的衣服很快被染上了血迹。
日寇看着这个比自己小的小孩拔出了他的刺刀,用着他的刺刀刺向自己和身边的几个同伴。
日寇至今很难想象这些只有13、15岁大的孩子上战场是一个什么场景,不过我们不会忘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日寇与我方交战了很久,很快敌方逐渐体力不足,要知道和我方比体力,我们肯定不输他们。我方优势已经起来,打了个日军措手不及。
滕西远这次立了大功,先是匕首铲除日寇,后是击倒旗手。这么一来,少年在大家眼里成了英雄,这一年的滕西远15岁。
大家举办了一个表彰会,在表彰会上滕西远一等功当之无愧,领导讲话特别支持滕西远这种智慧,是滕西远瞄准了日军的根在哪,要不然也没有我方翻盘的机会。要想灭日寇,,先断其根,后灭小兵。
之后滕西远有了自己人生的一把驳壳手枪,是当时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奖赏的。滕西远感到无比荣幸,无比自豪。
又七年过去了,铲除日寇转移到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名党发起的内战,一刻也不消停。粟裕将军得到上面通知,要联合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而这时22岁的滕西远在华东野战军七纵某部炮兵连担任连长。
某天晚上滕西远在夜巡,发现了一支国名党军队,大概200人以上,朝着八路军的占点走去。滕西远只带了一个战士,身上仅有三颗手榴弹,手枪一支、步枪一支。
这时候如果要等支援,起码要半个小时以上。滕西远决定先自己两个人顶着,随机行事,希望能够争取一些时间,我方可能还会有点机会。
滕西远和另外一个战士在靠近敌方之时,先是扔了颗手雷,朝天发射了几声信号枪,并警告敌人早已被包围,勿要前进。
国民党也不敢向前迈出半步,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愣是没有一点动静。马上反应过来,是被滕西远骗了,激怒了国民党,他们加大火力朝根据地而去。
好在国民党靠近的同时,支援队也在赶过来,战争序幕一下子被拉开了,交战过程中,国名党火力不足落荒而逃。
这一次,滕西远再次展现出他的智慧,立了一等功。粟裕将军对滕西远很是刮目相看,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爱枪送给了滕西远。
“孤胆英雄”也由此而来。
滕西远的两把枪是两段难忘的经历,是与生死擦肩而过的一瞬间。
那信纸是怎么回事呢?是新中国成立之期,抗美援朝的时候,滕西远所在部队也被派去支援。
途中遇到敌军坦克,滕西远提出自己可以潜入敌方用炸药炸掉,帮助战友顺利通过作战地点。
刚开始谁都不同意,滕西远只能采取命令形式通知手下部队。埋炸药之路,有惊无险,滕西远受了点伤,最后成功将坦克炸掉了,也完成上级任务抵达目的地。
28岁的滕西远退伍了,理应要把枪上交。由于滕西远立下了不少战功,两把枪都是上级赠予的,是滕西远的功与名。于是,写了一张持枪证明。
滕西远从未告知任何人自己曾是个军人,时间过去已久,已高龄的滕西远也看淡名利,被举报之事成乌龙之事。
滕西远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民警,吃瓜群众从疑问到吃惊到感动,谁知道这是一位为我们前仆后继使我们过上和平年代的战士呢?
民警听了故事、看了证明,眼睛微红,心中有万般情绪波动却难言,甚至为刚开始的态度感到羞愧。随即全体脚并拢,敬礼!
一把匕首、两把枪、一张纸,是滕西远的前半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