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今北京)郊外的宛平城发动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由此全面抗战(八年抗战)正式打响。抗战初期全国各地抗日热情高涨,无论是国民政府的嫡系中央军,还是地方部队的桂军、川军、粤军、西北军、东北军、滇军等爱国将领和士兵,他们都在抛头颅洒热血。特别是淞沪会战期间,70万中国军队对战30万日本侵略军,打了整整3个月,期间真是壮怀激烈,慷慨激昂,多少壮士一去不复返,多少英雄血洒上海滩。还有忻口会战期间,国共两党也是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我军名将林彪在平型关更是一战摧毁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然而,毕竟是国力悬殊,当时的抗日战争,就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对抗,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英勇的中国军民只得用血肉铸就新的长城,但是代价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要付出几倍于日军的代价才能换的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如台儿庄大捷,国军虽歼灭日军2万余众,但自身伤亡远大于日军,这还是胜仗。淞沪会战,国军伤亡30万,也只不过换得日军4万人的伤亡,使得国军精锐为之一空。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包括后来的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的战役,国军的伤亡实在是令人痛心,真真是尸山血海的战争。即便如此,中国军队还是无法阻挡日军侵略的步伐,全面开战1年多,日军就占领了整个东部地区,国民政府只得西迁重庆,依靠大西南,坚持抗战。如此一来,处于东西部交界,又是重庆的屏障湖南的战略地位就开始凸显出来。

此后中日双方围绕着湖南的争夺展开了数次大战(四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会战等)。1938年年底,国民政府在湖南衡阳召开了“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周恩来和叶剑英也应邀参会,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携手抗日。会上许多将领提到阵亡官兵多"暴尸战场,不能掩埋”,于是在会上达成了修建抗战公墓的决议,并责成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将军主持,薛岳是一位爱兵如子的抗战名将,他非常重视这件事,薛岳将军仿照中山陵的样式,并取名“南岳忠烈祠”,在衡阳市南岳衡山香炉峰下方选址修建抗战公墓。

1940年9月10日,南岳忠烈祠正式破土动工。1943年7月7日,南岳忠烈祠举行了落成大典,薛岳将军在忠烈神位前恭读祭文,郑重宣布"抗战以来,各忠烈将士,即日入祠,岁时奉祀",第一批入祠的将领有张自忠、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等三十八名。忠烈祠内还供奉了“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忠烈祠内还分布着19座烈士墓葬,其中12座为个人墓,7座为集体墓,葬有抗日战争中二十二次正面大型作战,以及全国共计4万余次战斗所牺牲的将士,诚可谓青山有幸埋忠骨。
同盟会元老居正为忠烈祠撰写碑文,曰"盖闻尸裹马革,铜柱铭勋,死重豹皮,铁枪著节。丁国家多难之日,乃豪杰效命之秋。努力同心负兴亡,本匹夫有责;成仁取义死沙场,是男儿善终。宜乎!桓桓多士狂澜,捍八百里洞庭;耿耿孤忠捐命,救五千年华夏。作上游之保障,壮三楚之声威。忠魂毅魄,万古云霄,鬼雄国殇,千秋俎豆矣!兹者专祠建立,映山水而发幽光;绰楔标题,闻鼓鼙而思猛士。灵自冯而永式,云台图列宿之容;勋以懋而弥旌,麟阁绘精忠之象。从此丰碑宛在,群钦民族英雄;碧血长存,气壮山河颜色。铭曰:巍巍岘首,堕泪刊碑,旗常象魏,万事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