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10年养老金将耗尽,你可能领不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不愿缴纳社保不是年轻人的问题!
最近看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缴纳社保了。
其实我想引用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的话,其实年轻人不愿意缴纳社保,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而是当前这个现状。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缴纳社保”。
1.我国养老金严峻态势。
一是人口老龄化,在未来将更加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2.1亿,占全国人口的15.4%,预计未来每年至少将新增退休人口2000万。
而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中方案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2050年预计占比下降到57.5%。
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年龄持续下降,那么养老金还能不能支持呢?
2.到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误读!
且看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份有关我国养老金估算的报告。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累计结余。
若养老金体制不进行改革,财政补贴保持当前水平,2050年,国内养老金账户的累计缺口将达到43万亿。
从报告预测得知,在未来我国养老金制度将面临严峻趋势。
“这类说法存在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误解、误读和误导。”近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金维刚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同方全球人寿共同举办的养老相关论坛上如是回应道。
未来缴纳社保基数很大,这预测应该是片面的,不对的吧。
而面对这种情况,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国家养老金制度也需要改革。
3.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缴纳社保?
从当前养老金制度,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现在缴纳的社保都是给当前已经退休的人养老,多少会有点抵触心里。且到了未来还不一定能轮到自己有退休金养老。
在今年五月,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所谈论的养老话题也是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毕竟讲了这一个敏感的话题,说到了点上。
他表示,养老金缺口压力正层层传导至年轻人,‘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觉得即使劳动再多,也很难买房、结婚、养孩子,干脆直接躺平’。他认为,站在劳动者视角,当衡量(社保)缴费贡献大于所获收益时,自然削弱积极性。”
而且现在个人账户下的钱,实际都是用在了统筹基金上面,倘若一个劲的突出现收现付的制度的话,就是在岗职工缴的费用,支付给了已经退休老人的养老金,面对着这种持续攀升的抚养比,年轻人肯定不满意这样的制度,甚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这么一看也确实如此,说到了年轻人的痛点。
而且当前这种“现收现付”模式——当期的社会保障支出由当期的社会保障缴费来支付;也即,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缴纳的社保费用,用于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医疗费用等社会保障待遇。
好比年轻人就是机器不停的运转,往河里注水,而退休的老人们又源源不断的从河中取水,总有一天会越来越小,甚至枯竭。
如果年轻人都不积极缴纳社保了,那么养老金总和也就越来越少。
或是另一种比喻就是替退休人员打工,他们缴纳的养老金都是来养现在的老年人。但是到了自己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可能会面临无养老金可以领的情况。
替别人父母养老的感觉,让他们在心理上有落差,难以接受。
其实简单来说就两个原因:
一是生活的现实压力够大。
各种房贷,车贷,还有现在的工作不稳定,就业压力等等,都在充斥着巨大压力。
有时候温饱都成问题,还怎么缴纳社保,且有一些岗位不是说谁都可以缴纳社保。企业不给缴纳也是一大问题。
二是社保制度的激励不够。
不是不愿意缴纳,而是其对我未来的激励不够。就像刚才所说的,自己老了可能还面临无养老金可以领的情况,这种就会影响,心理上的偏差。
4.所以这时候养老金制度就需要改变改革。最近就有一些政策。
比如一是多缴多得,无论是城镇职工,还是城乡居民,缴费基数都在逐年增加。
二是延迟退休,从202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让大家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推后。
三是推广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免税,助力更多人养老有保障,从12月15日起在全国推行。
四是国家补充,目前我国的养老支出,占财政支出的12%。未来应该会有提升。
……
所以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在利于养老金的改革。
那么周小川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就是基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供一配一”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每缴纳一份社保,国家就豪气地在他们的个人账户里投下一份同等金额的资金。
不过实行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这个就是后话了。
有时候想想,在广场跳舞的大爷大妈,有可能人家养老金都是上万的,比我们年轻人工资还要高许多。
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愿意缴纳社保,有时候迫不得已。再加上买房,结婚,生子等大支出。想到这些就有点头大。
如果养老机制不公平,更加削弱年轻人缴纳社保的积极性了。
所以,构建一套公平、合理、长久的社保制度,需要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去推动社保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营造“人人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局面!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