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大体上可以归到田园诗一类,前面大半部分写得诗情画意,慵懒自在,节奏舒缓,很有诗家情怀,至最后两联突然转折,抒发胸臆。杜审言的诗作类型还是比较丰富的,本篇我们选析这首《春日江津游望》:
旅客摇边思,春江弄晚晴。
烟销垂柳弱,雾卷落花轻。
飞棹乘空下,回流向日平。
鸟啼移几处,蝶舞乱相迎。
忽叹人皆浊,堤防水至清。
谷王常不让,深可戒中盈。
看到“旅客”一词,我们脑海中往往呈现“各位旅客,您乘坐的XXX次列车开始检票。”其实旅客一词早在汉代既已出现,且常常出现在文章、诗词中,是很有诗意的一个词。南北朝的何逊在《赠诸游旧诗》中写道:“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这首诗从杜审言生平履历来看,写于任蜀川县尉,即675-679年之间,而在推测杜审言的出声年份的基础上,不难得出作者此时正值而立之年的结论,诗中的内容也印证了这一点。江津是重庆的江津区,紧邻杜审言任官的蜀川之地。
旅客心中摇动着边远之地的思念,春天的江水摆弄着傍晚的晴空。这一联直接写明作者在江津游览,有着客居在外的愁思,也写出了江津的秀丽、晴好,和春日的生机。
傍晚的轻烟消散于垂柳之间,而柳树的枝叶显得如此的纤弱。水雾卷着落花慢慢落下,落花显得那么的轻盈。这两句的第二个字是动词,尾字则是修饰词,对仗工整,垂柳之弱,落花之轻,伴着夕阳中的烟雾,一派恬淡旖旎风光,渝州之美,令人留连。
“棹”指船桨,在文学作品中则常常用飞棹指代轻快的小船,如飞的江船乘着空中而下,这一句很有想象力,“飞棹”好似真正的飞了起来。回流的江水向者落日的方向流动,平缓流动,真正的大江当然不大可能回流,这里指的是江面波纹激荡,恰似江水回流一般,我们站在火车旁边的时候,如果目光盯住一处,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两句用的是空间和视角转换的修饰方法,非常生动、有气势,观察入微和丰富的想象力缺一不可,杜审言虽自傲,也确实有这个资本。
群鸟啼叫之间,已经换了几处落脚之地。成群的蝴蝶,飞舞之中胡乱的相迎。有蝴蝶的地方必然多花,这两句细腻的描绘了鸟语花香之地,再一次烘托了渝州之美,能令诗人诗兴大发的地方,自是极美。
前八句是一个整体,虽有旅客一词,但基本上描绘的是江津的风光,和盛唐的田园风光诗有些相似,也为后四句的转折做了充分的铺垫。
忽然感叹世人多是污浊之辈,只有江堤中的水显得至清。这两句由景到人,由田园到世态,转折极为突然,而细细品读,结合作者已经而立之年,在宦海中游历有日,不难看出杜审言的愤世嫉俗和自命清高。
“谷王”是江海的代名词,大概的意思是江海广纳一切,常常不去责备人世之俗,而其深不可测则可以提防其中的盈溢。这两句用词简单,但含义晦涩难懂,一千多年后的我们,难以精确揣测作者的意思,当仍可感到,指的是朝廷或城府,可以海纳百川,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自身的弱点也很明白。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