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里有光,才不容易抑郁和焦虑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5-01-13 21:52:22
“为什么孩子本来好好的,突然就性情大变了?怎么就抑郁了、焦虑了?家里吃穿不愁,日子过得挺好的,怎么会这样呢?” 最近收到两个家长的一对一咨询,背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却有着相似的困惑。 一个是六年级的孩子。 小升初备战期间,参加了几次MK考试,心态直接崩溃。 孩子怎么也没想到,考试中90%的题都不会做——这对于班级常年前三名的他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如今,他动不动发脾气歇斯底里,家庭关系直线下降到冰点。 另一个是四年级的孩子。 突然厌学,不肯再去上学。 问他原因,只说学校太难,自己跟不上。 家长好言相劝,却始终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现在只能让他待在家中。 这些看似突如其来的变化,其实并不偶然。 它们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孩子的内在能量已经匮乏到极限,无法再支撑日常的生活和抵御外部的压力。 1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孩子的日常生活是两点一线。 学校和家庭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却很少能带来真正的乐趣或期待。 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重复的作息、枯燥的课程、无休止的学业压力。 在这种单调与压迫中,他们缺乏任何正向反馈,却被一次次的挑战逼到能力边界之外。 而另一部分孩子,即便是学校里的佼佼者,也难逃挫败感。 他们的生活轨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强中自有强中手。 在校内,成绩拔尖的他们享受优越感;但走出校门,面对更高层次的竞争时,他们很快发现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 被一次次打回原形后,自信逐渐瓦解,负面情绪随之而来。 当孩子无法从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反而被重重压力压垮时,情绪问题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如果孩子无法达到理想的成绩目标,内心的不安和自我否定便会接踵而至。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已经摇摇欲坠,甚至被彻底否定。 表面上,他们每日还在努力,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早已濒临崩溃。 2这时,孩子很容易被虚无感吞噬。 尤其当父母稍显疏忽,未能及时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关爱时,这种深渊会变得更加深不可测。 一旦孩子跌入虚无感的深渊里,想要重新爬出来,就会变得格外艰难。 这种虚无感,是否只会发生在成绩不好的孩子身上? 答案是否定的。 无论是“学霸”还是普通孩子,都可能在挫折面前感到迷失。 许多学霸孩子的焦虑并非源于学业压力本身,而是对失败的深度恐惧。 他们害怕自己无法保持优异,担心下一次考试会失利。 即使取得好成绩,也无法获得满足,反而更加焦虑。 特别是在高水平的竞争圈子里,智商和天赋的差距被无限缩小。 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决心、意志力和心态上。 学霸需要面对的问题变成了:“我是否足够想要成功,我又是否能够承担失去的代价?” 如果孩子无法想清这些问题,他们很容易在压力面前失去心理支撑点,甚至最终情绪崩溃。 3 这正是为什么我始终高度关注,并不遗余力地向每一位家长分享:一定要让孩子的眼里有光。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找到那束点亮他们生活的“光”。 它既可以是宏大的目标,也可以是微小的期待: 宏大的目标:比如长远的理想、珍贵的关系,或值得投入的项目。 微小的期待:比如家里的玩偶、期待已久的礼物、即将到来的旅行。 如何理解生活中的宏大目标和微小期待呢? 你如果希望孩子语数英好,那就要从小带孩子去亲近语数英的美。 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优雅、数学的逻辑之美、英语的文化魅力,真正理解这些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单纯为了分数而学习。 你如果希望孩子抗压能力强,那就要从小多带孩子去见见世面。 让他们参与各种活动,无论是赢得掌声还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都帮助他们逐步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弹性,理解挫折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你如果希望孩子独立自信,那就要从小多给他们尝试和犯错的机会。 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逐渐建立“我可以做到”的信念。 你如果希望孩子保持探索的热情,那就要从小鼓励他们去好奇、去提问。 营造一个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的环境,而不是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课本知识上。 你如果希望孩子心中有爱,懂得珍惜他人,那就要从小用温暖的方式对待他们。 同时带他们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或社会实践,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责任。 …… 孩子的未来,不是单靠压力驱动就能成就的,而是需要你用心点燃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方向。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需要为他们创造什么样的环境与机会。 4所以回到开头,面对内在能量已经匮乏到极限的孩子,我在咨询中给父母的建议是: 先为孩子种下一束能够帮助他跳出单一成就困境的光。 通过丰富生活体验,拓宽孩子的成长边界,避免将自我价值局限于学业成绩,让他从更多元的视角中找到自信与意义。 孩子不是纸片人,他们不该被单一维度所定义。 再为孩子种下一束能在小目标中重新找回信心的光。 面对厌学的状态,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耐心与策略,从小目标入手,降低学习压力,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孩子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到成就感。 无论是对六年级孩子还是对四年级孩子,都需要让他们明白: 即使暂时跟不上进度,家人的爱和支持始终不会缺席。 无论是拓宽边界,还是重建信心,这些“光”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引,带领他们走出困境,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与热情。 当孩子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再次变得鲜活、生动,重燃希望与热情。 孩子的生命力,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鲜活、生动、不枯竭。 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