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下第一谋士刘玄初,多次进献能灭清的良计,被吴三桂拒绝

民间传奇人物 2025-01-30 01:34:03

刘茂遐、字玄初,明朝末年生于四川省。在二月河的小说中,刘玄初一直在吴三桂麾下效力,曾经力劝吴三桂不要放清军入关,当吴三桂拒绝后气得吐血;而这是小说为了凸显刘玄初的远见,虚构出来的情节,历史上的刘玄初起初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一员,隶属于抗清名将刘文秀麾下

清军入关后颁布了臭名昭著的剃发易服命令,面对民族大义,南明和大西政权、以及大顺政权的残余势力联合了起来,一起和不断南下的满清势力做斗争。刘文秀部驻守在川北地区的保宁,由于轻敌、刘文秀被统帅清军的吴三桂偷袭、而遭遇惨败。最终刘文秀撤入了贵州

而刘玄初在刘文秀麾下一直不受重用,川北一战中他被吴三桂俘虏,吴三桂听说过他于是对他非常的礼遇,加上在清军的攻势下、南明不断败退、刘玄初便投入了吴三桂麾下。康熙继位后有意撤销三藩,三藩中的另外两个,耿精忠和尚可喜闻讯后便上书起骸骨

大顺大西和南明鼎立

当时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在北京为人质,他得知耿精忠和尚可喜上书请辞后,立马传信吴三桂、要求他也上书请辞,好打消康熙对他们吴家的猜忌。吴三桂便让文笔也不错的刘玄初起草辞呈,而刘玄初敏锐的发现了问题,他告诉吴三桂,康熙既然早就打算削藩,写了辞呈后他大概率会同意,到时候你吴三桂该怎么办

接受削藩的话,你放弃得了手中的军政大权,以及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接受削藩的话,就是在谋反,将己方陷入于被动之中;于是刘玄初反对为吴三桂起草辞呈。结果吴三桂说,康熙不敢削他的藩,他是带清军入关、勒死永历帝为清廷扫清统治障碍的人,上书不过是安康熙和吴应熊的心罢了

在吴三桂的强迫下,刘玄初帮他写好了辞呈并送到北京,结果康熙二话不说的同意了削藩。吴三桂无法割舍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只能起兵反抗;吴三桂回想起刘玄初的劝说,知道他是个有远见的人,于是将他提拔为学士。后来吴三桂向刘玄初问计,刘玄初说了反清复明四个字,并做出解释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

三藩势力图

刘玄初说:“现在距离明亡不过三十年,百姓都渴望复兴明朝,复兴汉家衣冠。我们应该奉明朝天子后裔为君,以大明的旗号挥师北伐,顺应天下人心才能取得胜利。”吴三桂的旧交方光琛表示质疑,他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对付南明、将永历帝勒死,做了这些事可以说和明朝恩断义绝;他打大明的旗号,天下人真的会跟随吗

此话一出吴三桂决定不采纳刘玄初的计策,因为方光琛的话戳中了他的痛处,他也知道他没脸打明朝的旗号。随后吴三桂自立为帝,国号大周,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但这是走了一步非常昏的棋。根据《论吴三桂》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事情的发展完全验证了刘玄初的预想

在吴三桂称帝之前,当时民间普遍认为吴三桂毕竟是汉人,曾经的明朝臣子,勒死永历帝可能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在清廷的逼迫下不得不做;引清军入关则是对付李自成,没想到清军会定都北京。总之就是对他还抱有幻想,在得知吴三桂起兵反清后,大量的明朝遗民、反清义军向他的势力范围涌入

永历帝殉国的地方

有了这些盟友的支援,吴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很快就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区域,势力一度超过清廷,康熙也吓得准备逃出山海关。可在吴三桂称帝之后,大家看清楚了他的真面目,知道他没有复兴明朝的意志、想要僭越为天下之主,对他的愤怒和失望到达了顶点

于是之前投靠他的明朝遗民、反清义军都纷纷离去,没了强大的盟友支持、吴三桂的势力迅速衰弱,清军趁机反扑,吴周政权昙花一现。在吴三桂称帝的那一刻,他的败局就已注定;同时也能看出来刘玄初的远见和卓识非同一般,吴三桂只是反清都能有这样的效果,如果采用他的计策,那么历史将会被改写,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除了让吴三桂反清复明外,刘玄初还给吴三桂献过良策,在吴军和清军隔长江对峙的时候、处于优势的吴三桂打算停止战争,和清廷划江而治,条件是清廷必须放他儿子吴应熊回来。刘玄初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认为现在是提兵北上、直捣黄龙的好时机,不能错失良机、给清廷喘息之机

清军

况且清廷知道吴应熊是吴三桂的软肋,怎么可能会因为吴三桂一句话就将其放回?肯定会附带一些过分的条件,吴三桂不会答应,但为了儿子会谈判,清廷就可以在双方停战谈判的时候喘息;况且吴三桂已经准备称帝,一旦称帝的消息泄露出去,盟军离开吴军就不是清军的对手

刘玄初强调,耗下去对吴三桂非常不利,趁着现在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直接提兵北上灭清、同时解救吴应熊。但刘玄初的计策还是没有被吴三桂采纳,刘玄初忧郁成疾,重病而亡;而事情再次如刘玄初所说,停战给了清廷喘息之机,让原本已经没有信心的清军抓住了反扑的机会,失去盟友的吴周政权在清军的围剿下迅速衰亡

刘玄初让吴三桂拥立明朝后裔、争取人心,让他提兵北上、不给清廷喘息的机会,都是非常正确的。但吴三桂没有雄才伟略,他只是一个阴谋家;因为除了刘玄初的建议,多个谋士建议他“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自固”。虽然和刘玄初建议的内容不同,但战略上是一样的,就是进兵,不能停顿下来。可惜吴三桂一概不听,屯兵不进坐失机宜,从而失败

1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