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宣布:中国决定集中力量攻克可控核聚变!有望2035年商用

江湖百晓生说事 2025-03-21 11:02:39
能源革命的“圣杯争夺战”

2023年6月15日,北京某科技论坛的茶歇区,几位核物理学家端着咖啡激烈争论:“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去年底搞出能量净增益,咱们的‘东方超环’(EAST)马上破千秒大关,这轮竞赛到底谁能先撞线?”

他们的对话,揭开了全球可控核聚变竞赛的冰山一角——这不仅是科学家的战场,更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从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35亿美元的“激光大炮”,到中国合肥科学岛上昼夜不熄的EAST装置灯光,各国都在押注这场“人造太阳”的豪赌

原因很简单:谁先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能捏住未来五百年的能源命脉。

技术路线的“三国杀”

1.美国的“激光闪电战”

2022年12月13日,美国加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突然扔出一颗“重磅炸弹”:他们用192束巨型激光轰击氘氚靶丸,首次实现聚变能量净增益

这个被称为“国家点火装置”的庞然大物,单次实验就能产生3.15兆焦耳能量,相当于三吨TNT炸药爆炸的威力。

“这就好比用火柴点燃湿木头,不仅要让木头烧起来,还得保证火苗不灭。”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李研究员打了个比方

美国人这套“惯性约束”打法虽然烧钱(单次实验成本超百万美元),但确实在工程验证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2.中国的“磁铁迷宫”

咱们的科学家另辟蹊径,在合肥科学岛上造了个直径8米、重400吨的“超级微波炉”——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2023年4月12日深夜,当实验团队第七次刷新世界纪录,实现403秒的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时,监控室里爆发的欢呼声惊醒了整栋楼的保安。

“磁约束就像用无形的手捏住一团沸腾的钢水,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中核集团聚变堆总体设计组组长王工掏出手机,给记者看EAST内部实时画面:屏幕上跳动的蓝色等离子体,宛如一条被驯服的雷电巨龙。

3.日韩的“氦三阳谋”

就在中美较劲时,日本那珂市的JT-60SA托卡马克在2023年9月突然宣布实现1.5亿摄氏度运行

更耐人寻味的是,韩国政府同期启动“月球氦三勘探计划”,打算在2030年前发射无人采矿车——毕竟地球上的氦三储量只够做生日气球,而月球土壤里却埋着百万吨级“核燃料金矿”。

中国的“双线作战”

1.国家队重拳出击

2024年春节刚过,成都金牛宾馆的可控聚变产业大会上,国资委主任的发言掷地有声:“我们要把当年搞‘两弹一星’的劲头拿出来!”

随着中核集团、国家电投等12家央企组建创新联合体,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直接飙到200亿元。

最让外媒咋舌的是新奥集团的跨界杀入——这家民营能源巨头不仅豪掷30亿元参股,还把自己在廊坊的加气站改成了聚变科普基地

“我们给每个加油枪都装了AR眼镜,客户加完油就能看到未来聚变电站的模拟场景。”新奥副总在媒体见面会上兴奋地演示。

2.科研界的“破壁行动”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走廊里,至今挂着2023年那张轰动世界的实验数据图:EAST装置在春节假期期间连续攻克等离子体逃逸、偏滤器过热等五大难题。

“那七天我们吃了18箱泡面,监控室的折叠椅都被睡塌了。”参与攻关的张博士笑着回忆。

更绝的是西安交大团队搞出的“黑科技”——他们用3D打印技术造出带蜂窝结构的第一壁材料,中子辐照实验显示寿命提升3倍

项目负责人杨教授在朋友圈晒图调侃:“谁说搞核聚变就得灰头土脸?我们实验室的零件比特斯拉工厂还酷!”

商业化倒计时:梦想照进现实?

1.乐观派的“2035宣言”

在2024全球聚变峰会上,中核集团首次披露时间表:2028年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2035年实现示范电站并网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让建设成本直降60%,现在就是临门一脚!”演讲台上,总工程师身后的PPT赫然写着“度电成本0.23元”的震撼数字。

2.保守派的“冷水警告”

但清华大学的陈院士在《科技日报》发文泼冷水:“等离子体控制精度要达到头发丝的万分之一,现在的AI算法还差得远。”

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1984年中美聚变合作协议的老照片,提醒着后来者:这场马拉松才跑完第一圈。

最现实的挑战来自四川大凉山的CFETR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与地下溶洞群搏斗

“这里要挖出深80米、直径50米的超级地穴,光是地质勘探就花了三年。”项目经理老刘擦着汗说,“比修三峡难十倍!”

月球上的“淘金热”

当各国航天局长们盯着嫦娥六号传回的月壤分析报告时,内蒙古的沙漠里正进行着另一场实验:中科院地质所模拟月壤的玻璃态表层在高温下析出氦三气泡的场景

“每吨月壤能提取0.02克氦三,听着少?但月球上有110万吨储量,够全人类用万年!”项目组的王高工边说边展示试管里闪烁的银光。

美国SpaceX也没闲着,马斯克在推特放话:“星舰改装的氦三运输船,2030年前每月飞一次月球!”

不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回应更霸气:他们正在海南建设全球首个“地月摆渡轨道”,据说能把运输成本压到每公斤500美元。

尾声:照亮未来的光芒

站在合肥科学岛的观景台远眺,EAST装置的圆形穹顶在夜幕下泛着幽蓝的光

值班工程师小赵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配文发到微博:“今天又跟‘小太阳’较了8小时劲,但每次看到这些光,就觉得值了。”

这条动态下,有网友留言:“等你们成功了,我家充电宝是不是就能用一辈子了?”

小赵笑着回复:“何止!到时候咱们给珠峰装个聚变供暖系统,让雪山四季开满格桑花。”

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逐,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竞争,当中国科学家在EAST控制台按下第10001次实验按钮时,他们不仅在挑战物理学的极限,更在为一个没有能源焦虑的新时代按下启动键。

0 阅读:4

江湖百晓生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