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早上七点半,我照例在小区门口油条摊吃早饭,隔壁桌两位老哥的对话飘进耳朵:"老张又把咱踢出同学群了""可不是嘛,自打他儿子当上处长,见着咱们都绕道走"
两根炸得金黄的油条在豆浆碗里转着圈,我突然想起上个月参加葬礼时,李大爷攥着我的手说的那句:"人呐,活到我这把年纪才懂,朋友圈得用筛子筛"。

这话糙理不糙,咱们这把年纪的人,哪个手机里没存着几百个联系人?可真正能半夜打电话的,掰着指头数不出五个
去年体检报告上新增的三个箭头,倒逼着我想明白个理儿——社交也得搞供给侧改革,特别是这三类人,该拉黑时别手软。

前阵子同学会闹了个笑话,二十年没见的王总开着宝马七系来聚餐,结账时却装醉躲单,后来才听说他公司早破产了,车是租的、手表是某宝买的复刻版
这事让我想起《增广贤文》里那句"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真真应了现在某些人的嘴脸。
去年国庆节,老张非拽着我去参加什么高端投资会,会场在五星酒店顶层,水晶吊灯晃得人眼花
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英"张口闭口区块链、元宇宙,我这种退休教师听得云里雾里
中场茶歇时,有个梳油头的年轻人凑过来:"叔,我们这项目年化收益率30%……"吓得我借口高血压发作逃了出来。
这种社交就像穿着不合脚的皮鞋——看着光鲜,实则磨得满脚泡
上个月在老年大学书法班认识的老周说得实在:"咱退休金就那三瓜俩枣,跟他们玩什么资本游戏?公园里遛弯的大爷,棋牌室搓麻的老姐,这才是正经社交圈。"

我家楼上住着个刘姐,堪称行走的祥林嫂,上个月在菜场碰见,她扯着我就开演:"我家那口子简直不是人!前天炒菜多放勺盐就摔碗……"这出苦情戏从三年前她女儿离婚开始,剧本都没换过
上周三在社区医院拿药,她逮着护士又开始絮叨,把人家小姑娘都说哭了。
这类人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版,永远在抱怨命运不公
去年参加老年旅行团时,有个戴金丝眼镜的老头,从上车就开始数落:"这大巴空调太冷""导游解说像念经""团餐简直是猪食"……整辆车被他搅得气压低到爆表
后来听说他年轻时是某单位科长,难怪说话总带着审查的腔调。
对付这种"情绪吸血鬼",我有绝招——手机里存着郭德纲相声合集
只要他们一开口,我就把音量调到最大。别说,自从用上这招,连血压都降了。

去年清明祭祖时出了档子事,表舅家那个在银行当经理的儿子,当着全族人的面奚落我:"二叔您这退休金够花吗?要不要我给您推荐理财产品?"
我还没开口,他转头又去巴结当副局长的堂哥,那变脸速度比川剧演员还快。
这种亲戚让我想起《围城》里的李梅亭,眼里只有利害得失,去年老家拆迁,十年不联系的远房表妹突然提着果篮上门,张口就要借户口本
我借口证件在儿子家,她当场就拉下脸:"您这是看不起我们穷亲戚啊!"
对付这种势利眼,我有个损招——在家庭群里发养生谣言
什么"吃茄子能治癌""喝尿能长寿",他们准会跳出来显摆:"我认识协和医院的专家说……"这时候截个图往群里一甩,保证他们半年不敢冒泡。

上个月收拾书房,翻出整整三大盒名片
有卖保险的小王、搞传销的老李、还有八竿子打不着的"某总",我把它们全倒进碎纸机时,突然想起杨绛先生那句话:"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现在的我,微信通讯录只剩89人,每周二四六去老年大学教书法,周日带着孙子逛公园
去年体检报告上那三个箭头居然消失了,你说神不神奇?前两天遇到拉黑三年的前同事,他讪笑着说:"老哥气色真好",我心想:要是还跟你混,这会儿恐怕早住进ICU了。

说到底,五十岁后的人际关系就像老房子装修——该砸的墙别心疼,该扔的家具别留着
腾出地方才能摆上喜欢的茶具,种上顺眼的花草,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