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从清华大学的博士人数开始的。
清华大学官方资料显示,学校目前在学学生有近六万人,其中本科生1.6万多人,硕士生2.2万多人,而博士生有20527人。博士生比较多,而且比本科生还多。于是有人感叹:怪不得博士越来越不值钱了,原来仅清华大学一所学校就有这么多博士生。
这句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因为大家发现有的岗位看起来很平常的,竟然只招收博士,而有的岗位给博士的薪资也比较低。
比如某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招聘临床医生,学历要求为博士,这很正常,但月薪只有3500到4499。
我以为上次看见的5000到10000已经够少了,没想到还有更少的。不过,有人说这个薪资很正常,医生的基本工资都很低,他们的收入主要靠绩效。
像某市和平区党群事务服务中心的社会治理网格工作部和民生诉求办理部共招聘三名工作人员,都要求学历为博士。
民生诉求工作人员一般做什么工作呢?查了一下,他们的主要职责大概有为市民提供相应的信息,组织文化展览、各种讲座等社区活动,协调邻里之间的关系,指导外来人员,等等。这不就是服务人员吗?怎么感觉这些事情不是博士也可以完成呢,莫非这里面还有什么高深的操作是我们本科生弄不明白的?
对这种离谱现象,大家猜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事业单位有编制,事少还稳定,想进来的人太多,博士也逃不了被编制吸引,所以人家单位就优中选优,接住了送上门来的博士;第二种就是这些个岗位是萝卜岗,是为某些人特意留着的。
如果是前者,那还真让人心生惆怅,一个人读到博士有多不容易,这是谁都知道的,而他们最后为了编制选择做一个与专业没什么关系的工作,真的有点离谱;后者就更离谱了,都博士了,还要什么萝卜岗,当然,这种猜测不太靠谱,因为他们本科和硕士时就可以填萝卜坑了,何必多等四五年。
博士真的过剩了、不值钱了吗?别的不敢说,但光凭清华大学博士生人数就判断博士过剩显然也不太靠谱。
越顶尖的院校,博士人数就越多。学术水平越高的学校,研究生占比往往越大,而本科生占比越小。
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定位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自然会高一些,拿清华北大举例没有普适意义。还有,直博生一般八年学制,普博读完一般要四五年,博士在学的时间长,总人数自然就多了。
另外,越来越多的博士延毕也会让在校人数增加。
别的大学博士人数就少很多,像2022年,清华录取博士4709人,北京大学2500多,复旦大学3054人,山东大学1694人,湖南大学1040人,东北大学924人,河南大学200多,等等。
不过,近几年的博士生确实越来越多了,博士生找工作也越来越难了,早几年应该不会出现博士做服务工作、月薪几千的情况。现在的状况让人有点看不明白。
一个复旦物理博士投了很多简历,没有任何回信。她认为,很多单位来招聘只是走过场,因为他们没有招聘需求,她说这不是博士的问题,而是现在很多单位人才饱和了。
很多问题可能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不管怎样,希望真正有才能有学识的人能发挥他们所学,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也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