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熟知明朝历史的朋友可能对李定国还不是很熟悉,可能讲起来李定国的知名度是不如李自成和张献忠,但是从明末说起来,具体应该是崇祯上吊后延续的南明来说,应该讲李定国是非常出彩的一员虎将,当然从李定国短短四十二年的经历来看也是属于传奇一生。
但是如果从他整个一生来看,后半生无疑是最亮眼璀璨的一部分。当然我们按照惯例,先从头说起,李定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出身呢?
据史书记载,李定国是陕西榆林(或是延安人),出身也是穷苦人家,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陝北饥民起义,将当时还只有10岁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据史书记载张献忠第一次见到李定国喜其貌度不恒,养其为义子,史书记载成年后李定国长八尺,眉目修阔,躯干洪伟,举动有仪度,于群盗中独以宽慈著。喜接文士,通兵法纬象,读通鉴纲目,略通大义不乐为盗,以幼鞠于献忠,莫能自拔。
从这些记载来看,李定国无论从相貌还是内在都是出类拔萃的伟男子。
李定国人生应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就叫前半生,就是一直跟着张献忠的那些岁月,第二个阶段后半生就是张献忠死后支撑南明抵抗清朝的岁月。前半生李定国以战功卓著被张献忠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 。
这时李定国才二十四岁,他作战时则一马当先,英勇无比,被人称为小尉迟或万人敌,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
从史书记载来看,前半生他跟着张献忠大大小小也经历过无数的战役,直到张献忠大西政权建立被封为安西将军,但是总体来说这个时候的李定国从本质上来说,也还是属于流寇,一直到张献忠被清朝部队给射杀之后,那一战大西是大败亏输。
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刘文秀、艾能奇,孙可望、李定国他们几个人带着余部,大西的余部往南跑,那个时候他们面临很复杂的情况,他们往南跑,北边的大清在追,南边大明在堵,因此上他们的处境是很艰困的。
为什么一直往南跑呢?因为张献忠临终前说过: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就是说要他们几个去投奔当时南边的南明,当时的南明战斗力是弱的很,加上人心不齐,所以他们往南打的过程中,在重庆,在云贵这一带很快打开局面,重新占领了很大的地盘,慢慢就稳定了下来。
稳定下来之后几个人就开始有不同意见了,以前是张献忠还在,那这四个人就都是辅助他,那总得来说有一个主心骨。但是现在四个人地位相差无几,才能也各自觉得不差,所以就意见不统一了。
最大的意见就是,李定国和刘文秀是坚持要投南明,毕竟那个时候,虽然崇祯死了,但是毕竟明朝统治了那么久,满清又是外来者,当时的南明在很多人眼中那还是正统,如果投满清,那就是汉奸了。
孙可望和艾能奇意见就是要往南边广州南岭方向打,不投靠南明也不投靠满清,若是实在不行还可以出海。
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人争执不下,李定国气愤地说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不要拉上我垫背。于是拔出战刀自刺。众将夺下战刀,立即撕破一面战旗为其裹伤,也一致表示愿意听从李定国的命令。
孙可望见状只得收回意见,作为妥协,尊崇孙可望为首,就这样达成一致联明抗清。
也就是从这个事,其实孙可望和李定国就开始矛盾越来越大。达成一致意见后,公元1647年四月,大西军开进昆明,城中百姓万人空巷的出来迎接。
李定国他们说服当时的明黔国公沐天波与大西军联合,宣布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
八月,李定国四人在昆明共同称王,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每次遇到大事开会,四个人并列坐一起,各营将士的赏罚都有孙可望说了算。
在随后几年,李定国和孙可望矛盾越来越大,孙可望与亲信王尚礼策划,通过演武场放礼炮,升帅旗这个事杖责李定国五十军棍,李定国为了维护大西军的团结,忍受了这场侮辱,然后请令去平定沙定洲。
这样李定国和孙可望的矛盾几乎已经公开化,后来孙可望控制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逼迫封他为秦王。
公元1652年正月,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所,改名安龙府,答应每年向永历帝送钱粮,以供皇室开销 ,而永历帝允许孙可望今后的大小战事,可以先斩后奏 。这样,大西军与南明的联合抗清阵线才正式建立。
也是这一年李定国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下全州,破桂林,大败清军,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焚死。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永州、衡州等四州,直取长沙,兵锋到达江西吉安。
清朝在这个时候,急派十五万精兵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率军尾追,十一月,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双方大战于衡州城下,血战四昼夜,大破清军,尼堪被阵斩。
也就这样李定国出兵九个月,纵横三千里,收复湘桂,大破清军数十万,从此两蹶名王天下震动。让当时的清朝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
也正因为李定国战功显赫导致孙可望更加提防,孙可望怕李定国日后拥兵自重,对自己不利,当李定国在前线打得很顺的时候,孙可望忽然带兵,设计想杀掉李定国,但是后来消息走漏让李定国知道了,李定国顾全大局,好言相劝,为了避免自相残杀,迫不得已决定离开湖南赴广西全州,这也让本身李定国打下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其实这也是明朝君臣的一种策略,就是故意挑动你的兄弟之间这种仇恨,如果你们团结一气了,那皇帝就更难做了,就得让你们之间互相斗,南明皇帝才有价值,当然这也基于孙可望和李定国本身就有矛盾。
在此之后李定国就开始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顺利了,大势以失。
在公元1653年二月,清军已得知孙和李内哄,大好机会下,又派贝勒屯齐出征,与追赶李定国的孙可望所属的驾前军在宝庆相遇。
由于驾前军骄傲轻敌,被清兵杀得大败,孙可望这时看到形势急转直下赶忙逃往峒江,之后形势就都转变了,清军也是一往无前,收下来南明的大片地方,李定国的军队也是损失惨重。
之后李定国南下,孙可望也是一路追击,因为军中大部分还是信服李定国的,四将军中的艾能奇在前几年也是死在前线,然后刘文秀是帮李定国,这样一来最后孙可望在人心不向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李定国大败,最后投降了满清。
而李定国虽然大败了孙可望,但是这个时候也是元气大伤,加上气势以衰,经过整合孙可望的部队和大西军,导致人心也没以前那么稳定,使得后来的大西军战斗力也下降不少,被清朝军队几路围剿。
也就在1659年,李定国打算在磨盘山设伏清军,但是后来叛徒出卖而使得军队损失惨重。虽然如此情况下,这一战也让清军也死伤大半,固山额真沙里布等十八名将官战死。
后来云贵也守不住了,刘文秀也是死了,聚集的军队人数也越来越少。
而到了1660年,缅甸方面扣押永历帝,李定国集合大概剩余五六千人的部队入缅,又因为南部气候不适,军中疫病流行、又是孤军深入、地理不熟导致连连失利。
1662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皇帝缢杀。李定国听到消息后,悲愤成疾,在1662年六月于勐腊病逝,年仅42岁。
他临终前嘱咐其子及部下写下表文∶如果气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宁可死在荒郊野外,也绝不投降。
最后借黄宗羲评价李定国之言结尾: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
李定国一代战神![点赞][鼓掌]南明的脊梁。。
如果张献忠不死 说不定真能跟大清 南明形成一个三足鼎立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