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如果有人和你说有那么一位名将,史书留名战绩辉煌,最后却不得善终,在当时还遭人唾弃,那这个人一定是袁崇焕。
在读明史,特别是明朝末年的历史,那么袁崇焕一定是绕不开的人。因为他的一生实在是太过于波澜壮阔,那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袁崇焕这个明末最受争议的人物。
老规矩,我们先聊下袁崇焕的出身,袁崇焕史书记载呢,出生在1584年,出身地点就有些不尽详细,大概率是在广东东莞,也还有说是在广西梧州,我们就简单的地理常识来算,也就是袁崇焕是两广人。
那为什么这么一个南方人,会跑到北方辽东那么寒苦之地去统领一方将士抵抗当时的后金呢?
虽然袁崇焕是一代名将,但是他其实是文臣出身,袁崇焕自幼聪明好学,他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
这也让他在35岁的时候在福建先做了知县,妥妥的就是一个文官,如果他不是处于明朝末年,那应该就没有后面那些故事了。
据后来清朝的一些史书记载,他在做知县的时候,那称得上是一个两袖清风,心系百姓的好官。
他在此期间处理了不少的百姓案件,纠正了不少的冤案错案,甚至百姓房子着火,他也亲自上屋顶去救火,还带兵剿灭过土匪,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如果从这些记载来看,那这个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袁崇焕应该是一个正直伟岸的人。
但是他当知县的时间不长,在他不长的这段时间里面,除开处理政事,其余时间最关心的就是辽东战事,据记载他喜欢和人谈论兵法,经常和一些退伍的老兵,谈论一些关边战事,这也让他对辽东的了解比起其他文官可能要更深一些。
当时努尔哈赤已经在辽东反叛出明朝,建立了大金。
正是在袁崇焕中进士的前一年,也就是1618年,后金和明朝决裂,宣读了讨明檄文,率兵向辽东发起进攻。
而且正好是在他做知县的这一年,后金攻势凶猛,占了辽东大部分土地,到了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
在这几年中,后金和明朝经历了数次大战,最终使得明朝在辽东的军事实力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就在努尔哈赤迁都一年后的1622年,这个时候正是那个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登基的第二年,袁崇焕到京城述职,这次进京述职应该说是袁崇焕命运的转折点。
从前面我们的介绍中,大家应该也对袁崇焕有了基本印象,他聪明且亲民还清廉,主要又喜欢军事,如果代入明末的来说,袁崇焕是胸怀大志之人,关心军事那肯定是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而且袁崇焕聪明并且很自信,他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但是有时候自信太大就会成为自负了,他这样的性格也造就了他后来的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袁崇焕在进京后就满腔热情的见了皇帝,和皇帝高谈阔论,但是当时的皇帝本身对政事也没那么关心,所以当时袁崇焕可以说是被泼了一盆凉水。
本想着就只能继续回福建去了,但是恰好就是他的这些举动言论,引起了当时御史侯恂的注意,然后在侯恂的运作下,袁崇焕被破格提拔到了兵部。
当时明朝正值阉党魏忠贤开始掌权之时,而侯恂和魏忠贤是对头。
袁崇焕是通过侯恂进入的兵部,正常来讲,那后续魏忠贤应该会对他进行打压,至少在魏忠贤整掉了东林党还专权之时,袁崇焕应该没有机会在辽东立足建功立业。
但是历史就是那么奇妙,事实就是袁崇焕在辽东很是顺利很快就大权独握,政令通行,甚至魏忠贤后来还亲自给其捐款和购置军马、兵器等等。
难道是魏忠贤不是史书记载的那样臭名昭著?还是说魏忠贤就也是看重了袁崇焕的能力,对他另眼相看呢?
应该都不是的,首先据史料记载,袁崇焕在辽东曾为魏忠贤修生祠供奉,其次据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卷十二记载,袁崇焕还给魏忠贤写过一封表扬赞美的信。
这里说这些呢,就是让大家更加了解袁崇焕,从这也能说明袁崇焕不是完全古板之人,他的变通也是能让他后面主政辽东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着前面的来,也就在袁崇焕进入兵部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给攻陷,这个时候明朝在讨论让人去镇守山海关,这个事情兵部有发言权,袁崇焕就毛遂自荐,说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粮草,他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
当时魏忠贤专权,其他官员也都不想接这个危险的差事,那顺理成章的袁崇焕就得到了这个机会,就这样袁崇焕又被破格提拔了,让他当了兵备佥事,督关外军,给了帑金二十万,让他去招兵买马。
大家要记住这个时间点,是1622年,那一年,正好河北山东白莲教和大量的贫困农民起义,最主要是后金当时在辽东对汉民也是屠杀驱赶,也可以说是三光政策,所以当时的明朝在北京周边聚集有很多的流民,而袁崇焕这个时候正好有钱,招兵买马正是大好时机。
正是因为这次出关到辽东,袁崇焕也碰到了他的又一个伯乐后来的老师孙承宗,孙承宗也是明末非常重要的人物,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以后专门做一期。
当时的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正好到山海关,巡行边塞,主要是为了安抚西部、救济辽阳的难民、检查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道路、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政策。
这个时候袁崇焕就向孙承宗请示想在山海关外的宁远驻扎五千兵力,因为这个时候十三山围困了难民大概十来万,宁远和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十三山离锦州城又只有不到百里,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的占据锦州抵抗后金,再不行也可以退守到宁远,不应该放弃那十万难民。
孙承宗过来的目的本就有救济难民,所以就同意了,而当时袁崇焕和他的上司王在晋不对付,他认为王在晋能力不行,两人有过争论,还因为这个事给当时的首辅叶向高打了小报告。
正好这次孙承宗同意这事,一方面就派兵去宁远,另外一方面让王在晋去救难民,后来王在晋只救回来六千人,让孙承宗非常生气,还训斥了王在晋,也就这样对王在晋感官不好,在后来开会的时候,王在晋等其他人主张驻守在觉华,而袁崇焕主张驻守宁远,这也深得孙承宗之心,最后孙承宗采用了袁崇焕的主张,后来明朝也让孙承宗取代王在晋总理辽东事务,也是因为这个事孙承宗也更加看重袁崇焕。
1623年,孙承宗让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袁崇焕就在宁远,招兵买马,狠抓军纪,操练军队,落实防护,安抚流民,垦荒屯田,发展畜牧等事业,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这个时期也打造出后来的关宁铁骑,还有关宁锦防线的宁远城也被打造了出来。
到了1625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定下计策,率兵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远因此成为内地,这样开疆复土了两百里。也是在这一年,因为孙承宗和东林党密切,而当时魏忠贤权钱朝野,魏忠贤本想拉弄孙承宗,但孙承宗不屑一顾,最后被魏忠贤诬陷,为了自证清白,主动辞官。
然后魏忠贤把自己的亲信高第推上了辽东经略的位置。
高第上任后,认为收回的土地是无法守住的,就要撤回军队,袁崇焕极力争辩也没有用,最后袁崇焕表示宁愿死在宁远也不撤退,但是由于其他地方的军队撤离了,导致收回来的锦州等地人员迁移,迁移途中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也让兵民怨声载道,高第在辽东也失去了人心。
袁崇焕这时请求回家为父守丧,朝廷没有同意,还给袁崇焕升为按察使。
1626年,后金得知了这些事,立马率兵攻打宁远城,当时高第驻兵山海关不去救援,而袁崇焕最终依靠兵民一心,再加上当时买的西洋火炮,让后金损失惨重,最后只能撤兵。
这场保卫战后,袁崇焕也升为右佥都御史。保卫战虽然胜利了,但是后金军进攻觉华岛,杀死参将金冠及军民数万人,而袁崇焕无力救援觉华。
宁远大捷后,经略高第及总兵杨麟因为不发援军被罢官,朝廷让王之臣和赵率教将其替代。
1626年,明朝设立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这个时候魏忠贤也派人进驻辽东,就这样袁崇焕开始全面掌管辽东,后来又被加了兵部右侍郎。
之后袁崇焕和大将满桂不和,王之臣是站在满桂一边,最终结果就是,他们两人回关内,袁崇焕守关外。
之后就很多事就是袁崇焕争议的比较多的地方了,第一个就是前面说的袁崇焕给魏忠贤修生祠供奉,给魏忠贤写赞美信,魏忠贤的爪牙也得到世代荫袭锦衣千户。
还有就是袁崇焕在努尔哈赤病死后,私自给皇太极写信议和。
到了1627年,明朝又把王之臣调回,关内关外都让袁崇焕管理。在上一期讲祖大寿的时候就有讲到后面的宁锦大捷,这里就简单说下,1627年皇太极同意议和之后,开始征讨朝鲜,后来又率兵近逼锦州,将其包围。
当时魏忠贤的爪牙赵率教与纪用一方面闭城坚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议和,想以此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使者跑了三个来回仍旧没有决定,而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
袁崇焕以宁远的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让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大军后面决战,另派遣水军从东面进行牵制,尤世禄刚要整备出发,后金军分兵来攻宁远,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率将士登上城楼防守,用西洋炮远距离轰击。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在城外与后金军搏战,死伤比较多,满桂也中箭负伤。
后金军从宁远撤退后增加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六月,后金军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战后,魏忠贤让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锦州,袁崇焕就辞官回乡了。
后来崇祯上台后,把魏忠贤给铲除了,袁崇焕就此回到京城,去见崇祯,和崇祯画了个大饼,说是可以五年复辽,崇祯对此信以为真。
当时是明朝末年了,这之前各种问题堆积,五年复辽可能也就崇祯当真了,袁崇焕其实自己最后也觉得吹过了。又和崇祯提条件,但是崇祯刚即位,满心复兴之念,把他条件一一都给答应了,就只要这个五年复辽。那袁崇焕就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但是当时的明朝其实已经千疮百孔了,财政几乎就已经崩塌的边缘,加上官场腐败,五年复辽只是个想法而已。
到了1629年的时候,宁远的士兵因为军饷问题还发生了哗变,虽然被袁崇焕用计平定了,那也能说明财政已经到了崩溃阶段,这也就有了后来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起因了。
毛文龙驻守在东江镇皮岛,也就是今天朝鲜椴岛一带,说起来也属于后金控制的后方,只是他是在岛上,那个地方属于海上,我有做一期大海枭郑芝龙的视频,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看下,当时海运走私盛行,而当时是后金没有海军,也一直拿毛文龙没办法,所以毛文龙就和土皇帝差不多,据说毛文龙就是享其荣华富贵的“海外天子”。
那必然这个财富是挺多的,关键的话,因为还是属于明朝,还得耗费的明朝大量钱粮,而袁崇焕这边呢?
兵士都因为军饷哗变了,可以说这个事,应该也是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这个是明朝下旨杀的,那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偏偏这个事是袁崇焕擅自做主给杀的,杀完之后只是给崇祯上书报告下就完事了。
毛文龙经营皮岛这么多年,财富颇丰,在当时的明朝那么腐败的情况下,一直能相安无事,那肯定朝廷是有打点的,这样擅自杀了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当然当时袁崇焕正红,这个事也不了了之了。
到了1629年,皇太极从蒙古借道,直接杀到京城,围了北京城,最后虽然袁崇焕率军救援解了京城之围,但是这一战后,袁崇焕也被朝中的大臣上书弹劾,崇祯也开始怀疑,之后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
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而且后来的很长时间里面一直被当成卖国贼来对待。
如果从现在的史书记载来看,虽然不能完全还原袁崇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我觉得最基础的几点应该是可以判断出来的。
在明末那个官场贪腐那么严重的时代,至少袁崇焕不是一个贪财的人,这点从他前期为官和后续被判死罪,官府查抄家产却只得到很少就可以看出来。
其次袁崇焕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他指挥的几次战役,基本上后金就没有讨到好处。
最后袁崇焕确实也是有民族情节的人,如果不是如此他就不会从一介文人,最后跑到辽东前线去抵御外族。
人无完人,虽然袁崇焕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是处在明末那个年代,如果没有那些缺点,可能也不能成为明末镇辽东的袁督师!
如果你身处在明朝末年,你有袁崇焕那样的出身背景,你能不能有勇气冒着生命危险跑到辽东前线去抵抗外族呢?
你有没有能力能让辽东这条战线抵挡住后金两代雄主的进攻呢?
当然一切没有如果,我们有的只是思考,我想身处在明末很多有抱负的人,最后应该都会生出一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