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紧张又惨烈的淮海战役宣告结束,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我军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累计歼敌56个师共55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斗结果。
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首长刘伯承和邓公决定为参与淮海战役的将士们举办一场庆功宴,用于表彰战士们的杰出功绩,然而,谁也没料到,在这场宴会上,一名纵队副司令却因一言不合,当着邓公的面掀了酒桌,这位纵队副司令就是刘昌毅。
当时,因为看着将士们都很开心,一向不苟言笑的邓公也被这种气氛感染,亲自下场与将士们谈笑祝酒,走到刘昌毅身边时,邓公又开玩笑的对刘昌毅说道:“昌毅啊,你的仗打得不错,就是多吃了五百斤肉。”
谁知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立刻让刘昌毅变了脸色,随后刘昌毅一把将酒桌掀翻转身离开,看到的这一幕,在场的将士无不为刘昌毅捏了一把汗,但就在将士们以为刘昌毅要受处分之际,邓公却莞尔一笑的说道:“不打紧,随他去吧。”
那么,刘昌毅为什么要在宴会上突然掀桌子?掀了桌子以后,邓公又为何如此包容刘昌毅?刘昌毅究竟做过哪些功绩呢?
和大多数开国将士一样,刘昌毅也是出生贫苦家庭,其父母靠佃田为生,所以刘昌毅早早的就辍学务工,由于身体瘦弱,刘昌毅小时候没少被同龄人欺负,后来一位和尚看他可怜,就教了他一些武功防身,为刘昌毅日后勇冠三军建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1929年,刘昌毅的家乡开始招募士兵,刘昌毅就带着十几个兄弟一起报名入伍,刘昌毅本就很有胆识,参军之后更加勇敢,因此入伍之后没多久,刘昌毅就当成了排长,后来又历任连指导员、政治部政务科长、二十七师七十六团团长等职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昌毅历险百余次,头、脸、手、腿、腰、背、胯、臀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战争创伤,其中刘昌毅的脸部更是两次遭受重创,险些因此牺牲,第一次负伤时,刘昌毅的嘴巴被打歪了,1946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刘昌毅又被炸弹炸伤脸,十多块弹片嵌入下巴,险些脱落,不过嘴巴倒是歪打正着又打正了。
受伤之后,刘昌毅被紧急送到了医院救治,由于受伤的部位在脸部危险区域,刘昌毅本人又处于昏迷状态,医生无法轻易做出手术决断,所以手术迟迟不能进行,后来刘昌毅醒来得知此事,当即取纸笔写下了三个大字:“大胆割!”
就这样,刘昌毅忍着剧痛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完成了手术,刘昌毅的坚毅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所幸手术很成功,医生从刘昌毅的脸部取出了一颗子弹和一块弹片,只可惜当时医疗水平不够,医疗器械也很缺乏,还有一些子弹和弹片留在了刘昌毅的身上,不过好在不会危及刘昌毅的生命安全。
像这样动人心魄的战场经历,在刘昌毅的身上非常常见,1934年6月,为粉碎蒋介石的“六路围攻”计划、保留革命火种,徐向前元帅在万源地区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坚守防御作战,此战身为第9军第27师76团团长的刘昌毅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表现的异常勇猛。
但不幸的是,在这次战斗中,刘昌毅再次身负重伤,交战中,敌人的一枚迫击炮在刘昌毅的身旁爆炸,剧烈的爆炸声携带着飞溅的弹片贯穿了刘昌毅的下颌骨,刘昌毅当场血流不止,昏迷了过去。
被抬到医院救治的时候,刘昌毅的状态非常不好,由于失血过多,刘昌毅急需输血,但当时医院非常缺乏血浆,情急之下,一些战士主动站出来给刘昌毅输了血,但因为血型不匹配,刘昌毅高烧不止。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只能宣布了不好的消息,当时部队里甚至已经为刘昌毅安排好了身后事,还把刘昌毅装殓其中,见到这一幕,刘昌毅的警卫员悲痛不已,伏在刘昌毅的身边痛哭,并将刘昌毅最喜欢的一把枪放在了刘昌毅身旁。
而就在警卫员触碰到刘昌毅手臂的一瞬间,警卫员猛然感觉到刘昌毅的手指在微微颤动,警卫员连忙喊人将刘昌毅又抬回了医院,经过医生再次诊断,刘昌毅果然慢慢恢复了生机,靠着自身的毅力熬过生命危险,刘昌毅一时成了军中的传奇人物。
而作为一名未来的军长,刘昌毅不仅有勇,还很有谋,一次,刘昌毅在山西伏击了一支日军军官视察团,伏击非常顺利,刘昌毅等人不仅歼敌160多人,还缴获了一门山炮,让刘昌毅奇怪的是,这门山炮上面写了很多密密麻麻的日文,刘昌毅虽然看不懂,但还是把山炮抬了回去。
大约过了将近半个月,有一天刘昌毅突然收到日军吉田一郎旅团长寄来的信,信中日军表示,这门山炮是他们的天皇所赐之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誉,希望刘昌毅能将其归还,如能打赢,日军愿意答应刘昌毅所提的一切要求。
刘昌毅当然不会答应和日军做交易,但转念一想,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痛歼敌人,岂不快哉?于是刘昌毅就回信告诉对方,让其7天后到白庄来取山炮,刘昌毅知道日军肯定会来,所以就在附近做好的伏击的准备,同时还让这门日军山炮参与了战斗。
七天后,日军果然出现在了约定地点,刘昌毅见时机成熟,当即命令部队向其开炮,随着一发发炮弹命中敌人的阵地,敌人顿时抱头鼠窜,只此一战,刘昌毅就歼敌二百余人,如此灵活的头脑让刘昌毅一时成为军中人人称赞的有勇有谋的将军。
1947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刘昌毅又随即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当时刘昌毅身处鄂西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战争形势非常不利,于是刘昌毅就召集众将士一起商量应对之策,会上有人主张去陕北,有的主张过长江,刘昌毅对此不置可否。
等将士们讨论结束以后,刘昌毅整合了所有建议,然后给出了一个更加稳妥的办法,那就是“东渡襄河,回师大别山”。
做出这样的决定,刘昌毅是动了脑筋的,刘昌毅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势后发现,往西北方向走,胡宗南的30万大军正虎视眈眈,往南走,过长江的时机已过,不太适合,当下只有东面敌人空虚,还有大别山的群众基础,回旋空间大,最为合适。
事实证明,刘昌毅的决策没有错,虽然回师大别山的过程非常艰辛,期间刘昌毅在带队越过京山、随县、安陆、应山等地的封锁线时,均遭遇了敌人不同程度的反击,但所幸战斗规模都不大,刘昌毅因此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949年淮海战役打响后,刘昌毅再次披挂上阵,在宿县战役中,刘昌毅指挥部队攻城,整个过程非常艰难,由于宿县处于津浦路徐蚌段,是连接徐州和蚌埠的要塞,因此敌人的反扑非常强烈。
但即便如此,刘昌毅仍然没有放弃,在他的指挥下,我军与敌一直鏖战到24时,最终全歼了国民党守军12000多人,并活捉了津浦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张绩武,为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建立有利的先决条件。
也正因如此,淮海战役结束后,刘伯承和邓公为战士们举办了庆功宴,但会上刘昌毅却因邓公的一句话而怒掀桌子离去,这让不少人都默默为刘昌毅捏了一把汗,不过邓公对此却看的很开,当即表示:“不打紧,随他去吧。”
过了一会之后,刘昌毅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跑了回来给邓公道歉,并表示是自己太冲动了,自罚三杯以示歉意,看到这一幕,邓公笑了起来,邓公对刘昌毅还是了解的,知道刘昌毅没有坏心,只是脾气火爆了点,因此并没有生气。
不过邓公也知道刘昌毅这个脾气不太好,如果被有心之人抓住不放,或许刘昌毅就得受苦头了,所以刘昌毅不止一次的劝告刘昌毅做事不要鲁莽,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对此刘昌毅也深有同感,后来就慢慢改掉了这个毛病。
1949年建国以后,全国战事虽然少了很多,但刘昌毅仍然没有闲着,在此后的岁月里,刘昌毅不仅亲上越南战场指挥战斗,还在年过半百之际留在广西负责千里设防,直到70岁的时候,刘昌毅才终于退休享受自己的个人时光,但即便离开了军营,刘昌毅的心中记挂的仍是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