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精准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仿佛是在大声的向全世界宣告着:日本就此消失。
尽管日本最后并没有消失,但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的这两颗原子弹大大的缩短了战争时间,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正因如此,西方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居功至伟。
那么,如今时隔78年,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日本当年的投降行为?在投降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尚有70余万人的部队驻扎,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在短时间内转变立场,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呢?这其中美国人又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人都知道,抗日战争是一场持续性的战斗,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便进入了全民族的抗战浪潮中,在中华民族上下一心的抗日斗争中,日本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泥潭中,当时日本陆军参谋次长泽田茂还曾焦虑的表示:
日本的力量究竟还有多大?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畑陆相也是这样认为的。这种情况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
由于中日战争长期相持,日军的兵力与军需品被持续消耗,导致国内经济衰退,国民生活日益贫困,所以日本向东南亚掠夺战争资源成了一种必然选择,但这也导致美国被拉入战场,实际上,日美战争的本质不过是中日战争的扩大。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此后这一天被正式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正好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生日。
上午9点,杜鲁门通过广播发表欧战胜利讲话,那一天,从芝加哥卢普区、波士顿公园、好莱坞和文兰城,到华盛顿的各大商场、学校以及军工厂,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挤满了欢呼雀跃的人,只不过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意识到,在大洋彼岸还有一场更令人头疼的战争。
欧战的胜利并没有让日军的士气就此被击垮,日本天皇仍高高在上,日本整个民族依然甘愿为天皇所谓的“八纮一宇”而卖命,甚至东京还给了所有爱好和平者一个统一的答复,那就是坚决不投降,继续战斗至最后一个日本人。
日本的战斗态度让美军在战场上损失惨重,硫磺岛一战,仅一个月的时间,美军就阵亡了6812人,损失舰艇33艘,飞机168架,虽然战斗的最后,美军总能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但付出的代价太大,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采取更加高效的办法打击日军的气焰。
1945年8月,杜鲁门在白宫召集军事高层人员紧急会议,会上杜鲁门向在座的各位军方人员隆重介绍了一款划时代的新式武器,这款武器就是原子弹,早在罗斯福时代,美国就已经开始秘密研制这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武器,尽管当时原子弹的各项数据尚不能完全精确获取,但杜鲁门认为美国当下已别无选择。
当时杜鲁门所考虑的无外乎三点,其一,原子弹既然已经被造出来,就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场地让世人见识它的威力,以此来达到震慑世界的目的,而很显然,当下负隅顽抗的日本最合适不过。
其二,动用原子弹这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武器,可以加速打击日本的士气,并可以使美国抢在苏联占据亚洲的有利地位,为日后扩大强权范围打下基础。而第三点则是原子弹可以有效减少美军的伤亡。
通过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提案之后,美军随即开始对原子弹的投掷地点进行研究与分析,最终敲定的打击目标有三个,分别是京都、广岛和新潟。
不过由于京都和新潟是日本的文化圣地和古都,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认为对这两个地方进行破坏,可能会造成日本与美国背道而驰,甚至从此走向苏联那一边,这不利于美国战后对日本的重建,因此,最终美军确定的投掷目标为日本广岛。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国军用B-29轰炸机按规定时间飞抵广岛上空,当天广岛天气晴朗,很多广岛市民都在室外,看到美军飞机飞来,广岛市民并没有多么的惊讶,只是抬头望了一眼天空,因为像这样的飞机巡视,早在数月前就已经出现,早已见怪不怪,只不过当时没有一位广岛市民知道,有一架B-29已经装上了一颗5吨重的“小男孩”原子弹。
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落在预定位置,一阵强光闪过之后,顿时六千多度的高温遮盖整个广岛,处于核爆中心的一切人和物几乎瞬间化为齑粉,据事后统计,当时广岛有34.3万人,此次原子弹爆炸共造成17万余人罹灾,受损程度之巨大堪称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
按理说,遭受这样的破坏,日本早该放弃抵抗,日本内阁也在会议中紧急商讨是否接受盟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建议,然而,经过数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日本内阁最终商讨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继续战斗到最后一刻。
于是那一天的会议结束之后,日本政府对外公布此次爆炸的调查结果,不过并不是原子弹,而是天外陨石袭击。
实际上,日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荒唐的决定并不是没有原因的,1945年7月,美国与英、中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但这其中并没有苏联的签字,美国为了把苏联排除在外,实现战后独占日本的目的跃然于纸上。
日本政府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再加上当时《日苏中立条约》尚在有效期内,早在1941年日本就已经与苏联约定互不侵犯,所以当看到苏联没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后,日本自认苏联是想在此事上保持中立。
当时日本政府还信心满满的认为,如果日本承诺在战后站队苏联,那将很有可能换取到苏联从中调停,使日本得到有条件的投降,但日本不知道的是,当时苏联也有自己的打算。
《波茨坦公告》发表以前,斯大林其实是希望与日本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的,当时苏联正与德军激战,斯大林非常担心日军会从远东配合德军进攻苏联,所以,与日本保持外交关系,可以有效的稳住苏联的后方安全。
但是《波茨坦公告》发表后,美国的意图暴露无遗,斯大林察觉到美国企图在战后独吞日本,继而遏制苏联在远东扩张的私欲,为了阻止美国,苏联要在二战结束前参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后苏联在远东的利益最大化,所以《波茨坦公告》发表以后,苏联便已经开始集结军队,准备随时向日本发起进攻。
但此时日本仍寄希望于苏联的调停,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落下后,日本政府迅速将目光锁定到了莫斯科,为了促使苏联尽快出面调停,当时日本还派出佐藤尚武大使前往莫斯科与苏联莫洛托夫外长进行会谈,开始做最后的努力。
只不过佐藤尚武大使的这一趟莫斯科之行并不顺利,面对日本的调停请求,苏联一面虚以委蛇,不做明确的答复,一面又开始为对日宣战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在远东战区,苏联调配了大量陆军和空军,还配备了重型和中型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甚至连西伯利亚的战略资源都已准备就绪。
一切准备就绪后,1945年8月8日,苏联莫洛托夫外长向日本佐藤尚武大使宣读了一份令所有日本人大失所望的声明,这份声明就是苏联对日宣战。
声明发表之后,苏军次日便开始从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库页岛、哈萨林群岛逐步靠拢日本关东军,一路进攻,苏军甚至连日本的有效抵抗都未曾遇到,短短几天之后,苏军就俘虏了日军68万余人。
而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得知日本拒不投降之后,接着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对于这个时候的日本来说,除了接受无条件投降以外,再没有其他的路可选。
客观来说,早在德国宣布投降之后,日本其实就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日本政府也很清楚,在宣布投降这件事上已没有选择,但当时日本还有数十万的军队建制,还能继续“分批作战”,日本与苏联的中立条约也还在,还能为争取有条件的投降而拼一次。
只不过苏联的参战把日本最后的希望打碎了,后来日本军事专家长谷川毅在《与敌人赛跑》一书中这样描绘了当时日本投降的真实写照:
日本在5天内投降,并非因为遭受了原子弹造成的巨大毁坏,他们的领导人更关心天皇的未来,而不是平民的伤亡,苏联对日宣战的公告,才是压断日本的最后一颗稻草。
只不过,苏联与美国在日本投降一事上固然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但这些第三方力量的介入说到底仍是中日战争的扩大,勇敢的中国军民不顾近代沉沦落后的巨大国力差距,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做顽强的抵抗,最终让日本充盈的国库被消耗的所剩无几。
由于在中国战场的持续消耗,二战后期,日本的物资供应已经严重枯竭,各大城市为中产阶级服务的产业几乎全部消失,普通民众甚至还被限制每日消费的最高限额,如此种种,只为节省下更多的战略物资运往前线。
但即便如此,这些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日本基础国力的不断下降,最终让日本的战斗信心被消磨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与,日本最终也将走向灭亡,只是这个时间或许要更久,而苏联和美国则是加速了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