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师表》误导千年,诸葛亮北伐与“匡扶汉室”无关,原因心酸

花宝宝 2022-01-12 14:54:26

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出兵北伐。在此之前,他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出师表》。

这篇文章,是写给后主刘禅看的,内容很丰富。从天下大势分析,到对刘禅的敦敦教导,从回忆当年跟随刘备创业,到发下誓愿,完成先帝遗愿,匡扶汉室,还都洛阳。

正是这篇《出师表》,让诸葛亮流芳千古,他对蜀汉的忠心,对刘备的义气,跃然纸上。

因此,对于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目的,很多人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匡扶汉室,还都洛阳。

其实,这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是一种舆论宣传,是为了让诸葛亮北伐,更加的师出有名罢了。

北伐,统一,汉室,还都,就凭一个小小的蜀汉,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儿了。

那么,既然明疾不可为,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北伐?背后的原因,其实在《出师表》里已经透漏出来,只不过很少有人能读懂。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里面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是蜀汉的大本营,“疲敝”是什么意思。长期以来,大家理解的是益州穷,人口少,资源少。

如果仅仅是这些的话,怎么会有下面这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仅仅是“穷”,就能影响到蜀汉的危亡了吗?益州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怎么就会“危急存亡之秋”了。

诸葛亮在北伐前,不是用了6年的时间,进行休养生息,让蜀国的国力变的强大起来了,然后,他才有勇气去北伐吗?

为什么,诸葛亮还会说“益州疲敝”?

其实,所谓的“益州疲敝”,不是指益州很穷,而是指蜀汉集团内部的三大势力,刘备创业集团,刘璋旧部的东州集团,益州本地集团,三方争夺权力,而产生的内部矛盾。

刘备在世的时候,他还可以压制住另外两大集团,保持蜀汉内部的稳定。刘备死后,另外两大集团蠢蠢欲动。

那6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休养生息,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住蜀汉内部的权力结构,抓住军政大权,帮蜀汉多续命几年。至于“匡扶汉室”,诸葛亮早就不抱这个希望了。

诸葛亮北伐,表面上完成先帝遗愿,其实是以北伐的名义,抓住军政大权,另外,诸葛亮也有一个小小的私心。

以北伐之名,行抓军权之实

公元222年,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要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打败,退守白帝城。

“白帝托孤”中,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但是,还有一个“男二号”一直被大家忽视,这个人就是李严。

当时刘备将蜀汉行政大权委任给了诸葛亮,将军事大权委任给了李严。并不是刘备对诸葛亮有所保留,而是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利益。

李严是刘璋的旧部,代表的是东州集团的利益,刘备不得不分出一些权力,以笼络其他利益集团。所以,他才会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表面上刘备说的是刘禅,其实是说给李严听的:“虽然我把军权给你了,但是,如果你小子想要造反,诸葛亮可以自立为帝,照样可以压制住你”。

可以说,后刘备时代的蜀汉集团,从刘备去世那天开始,就已经呈现出分裂的迹象了,诸葛亮当时面临的局面有多么凶险,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在日后的日子里,李严处处给诸葛亮使绊子。

公元226年,诸葛亮让李严到汉中防守,李严就是硬着脖子不去,不但不去,他还提出把益州的五个郡划出来,建立巴州,自己出任巴州刺史。

这个是明目张胆的要割据为王啊。

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军攻打汉中,诸葛亮让李严带2万士兵到汉中迎敌。李严优哉游哉的过去以后,放出风来:“司马懿已经答应让我到曹魏做大官,职位都选好了”。

这种通敌叛国行为,让司马懿非常生气,上书刘禅,把李严降级为骠骑将军。

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伐,让李严负责粮草供应,李严故意让人通知诸葛亮:“粮草供应不上,你们赶紧撤回来吧”。

等诸葛亮撤军回来,李严又跑到刘禅那里去告状:“粮草充足,诸葛亮居然撤军,这明显是临阵脱逃,必须治他罪”。

这种泼皮无赖的行为,把诸葛亮的胡子都气白了。好在刘禅是个聪明人,他没有听李严胡咧咧,最后将李严贬为庶人,流放出去了。

所以说,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首要的事情,就是把军权从李严手中夺走。

怎么夺?红口白牙的谁信服你,况且,诸葛亮虽然是刘备集团核心人物,但是,他毕竟是军师,属于文臣,从来没有亲自带兵。

因此,他必须要有一个机会。

公元225,南中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带兵征讨,这是他夺取军权的关键一步,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军事实力,赢得下属信赖的好机会。

这一仗打下来,诸葛亮不仅掌握了蜀汉军权,而且收复了南中人心,为蜀汉的西南稳定,奠定了基础。

掌握了蜀国军政大权之后,诸葛亮又派邓芝出使东吴,修复了与东吴之间的关系。

从225年到228年,这3年,是蜀汉最为稳定的3年,国力得到恢复,经济有所发展,人口数量开始增长。

但是,他不敢有任何的松懈,北伐,势在必行。

如果不北伐,军队战斗力就会降低,将士们安于现状,各种利益集团的反扑就会过来。另外,当时蜀汉的皇帝是刘禅,但是军政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如果他不找个名目来打仗,那么,一定会有人说他拥兵自重,企图架空皇帝。

即便,诸葛亮从来没有这个心思,但是架不住悠悠众口。

所以,诸葛亮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北伐,虽然他知道,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但是,他必须这么做,才能对得起刘备的重托,才能让世人明白,他诸葛亮紧抓军权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也不是为了谋朝篡位,

他只是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北伐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战略

当年隆中对,诸葛亮向刘备谋划的整个行动战略是:“夺取荆州和益州,联合东吴,从益州和荆州分别出兵,由此霸业可成”。

可以说,这个战略,是整个刘备集团的最高行动纲领。

此后的日子里,诸葛亮等人紧密围绕在刘备周围,严格执行这个行动战略。夺取荆州,占领益州,联合东吴,一步一个脚印,都是遵守隆中对的精神而执行。

公元219年,关羽从荆州出发,北上攻击襄阳和樊城,这也是既定方针中的一部分。但是,刘备这个时候改变了主意。

按照原定计划,应该又刘备亲自率领大军由益州北上,攻占秦川,进而占领西安。但是刘备却按兵不动。

此时的刘备,地盘大了,势力大了,野心也大了,他不愿意联合东吴去对付曹魏,而是想吞并东吴占领整个江南,然后与北方的曹魏分庭抗礼。

不料,曹操率先动手,向东吴抛出橄榄枝,孙权派出吕蒙抄了关羽的老窝荆州,最后逼得关羽在麦城被俘。

关羽的死,对刘备打击很大,但是,也正好给了刘备一个和东吴决裂的机会。

对此,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苦劝刘备,不要与东吴开战,应该继续执行隆中对精神,联合东吴对抗曹魏。

可惜,刘备已经忘了当年自己三顾茅庐时的虔诚精神,对诸葛亮的话不屑一顾,执意进攻东吴,最终以惨败收场。

刘备死后,诸葛亮及时与东吴修复关系,又平定了南中叛乱,可以说,整个后方已无后顾之忧。唯一遗憾的是,荆州已经不在自己手中了。

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从益州出兵,五次北伐,就是为了向刘备证明,自己当年的隆中对精神,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你能够坚定不移的执行,也许,你已经完成了“匡扶汉室,还都洛阳”的千秋伟业!

诸葛亮这个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一个忠义的形象,但是,现在也有了一些负面评价,说什么“不会带兵”、“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专权蜀汉”。

最大的争议就是“五次北伐”到底有没有必要,如果不北伐,蜀汉能否偏安西南,安静的做个西南小国。

其实,诸葛亮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自己都说了“明疾不可为而为之”。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以为诸葛亮是好大喜功。

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自己看《出师表》,就会明白,诸葛亮五次北伐,虽然没有必胜的信心,但是,他至少做到了不辜负刘备的重托,为蜀汉江山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忠心,真的没有必要怀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百小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