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的一代名将魏延,他给我们的启示值得一看

花宝宝 2022-01-12 14:54:36

引言:说起魏延,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个被诸葛亮称之为有“反骨”的一人,对,就是那个没有反骨,没有反心的,被诸葛亮说成是有反骨的魏延。。在长沙郡第一次见面时,魏延杀长沙太守韩玄,救下黄忠,向刘备献城,被诸葛亮说成不忠不义之人,要拉下斩首,后刘备、关羽等人求情,诸葛亮还吓唬魏延一顿:“你若有一丝一毫的反心,我必能弹指之间取你首级”,魏延从此老实的跟随刘备,不敢有任何的反心行为,以刘备马首是瞻。

这是罗贯中老先生《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这是小说,不当真,那么正史记载的魏延到底是个怎么的人呢?我们根据史书《三国志》来还原一个真实的魏延。

魏延何许人也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河南桐柏人,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逝于五丈原的那年。魏延在三国前期是个无名之辈,后受到刘备的赏识,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所以在长沙与诸葛亮会面,纯属虚构的。

魏延的战功

魏延在公元211年,以刘备的私人武装跟随刘备入蜀帮助益州之主刘璋对抗张鲁,驻扎在葭萌关。后刘备与刘璋撕破脸,魏延因与黄忠平定广汉郡有功,升任了牙门将军,也是个偏将。

公元212年,跟随刘备攻打益州的重镇雒城,随后与诸葛亮、张飞、马超、赵云等人一起围攻成都。

公元219年,刘备在与曹操争夺汉中的过程中艰难取胜,刘备在汉中自称汉中王,官署放在成都。但汉中要留大将留守,以防曹军去而复返,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汉中守将肯定是张飞,因为关羽在镇守荆州,连张飞自己都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刘备却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把魏延从牙门将军提拔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一片震惊。

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今天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朗声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

不得不说,刘备看人之准、用人之明;张飞曾经因为醉酒丢失过徐州,刘备对自己这个三弟还是不放心的,相反魏延得到刘备的赏识与重用,定会肝脑涂地的对刘备效忠,并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刘备选他是没有错的。

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实际上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在其镇守汉中的十年,汉中一直固若金汤,从未被敌人突破,看下魏延镇守汉中的策略:分兵把守汉中所有的险要关口,同时在主要城池中重兵驻守,魏延作为主将坐镇中央向各个方向的隘口增援。敌人若想攻打汉中,必须先攻打各个隘口,拖住敌人的同时也就有时间去安排救援,不得不说这个策略还是很高明的,至少在魏延时期,汉中得以平安十年。至于后来姜维弃而不用魏延的策略,这是后话,以后会写到。

魏延在后期绕不开这几人,分别是诸葛亮、杨仪和马岱。

魏延真正大放异彩是在诸葛亮的北伐时期。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伐蜀,因大雨其中二路大军无功而返,诸葛亮派魏延率领本部人马出雍、凉,遇到费瑶、郭淮大军,大破两人。

魏延延也因此大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派张郃攻打王平于南围,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兵,斩杀三千余人,司马懿退军回营。

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怎样,有矛盾吗?

有矛盾,但还不至于诸葛亮要杀他;魏延曾多次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以风险太大,不愿损失精锐部队万余人,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魏延也经常发牢骚,说诸葛亮胆小,过于谨慎。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但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不会因为魏延提出的计谋与自己不同而会对其起杀心,更不会因为魏延的抱怨而去杀害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相反,诸葛亮非常信任魏延,每次有重大的战役,魏延也是担当重任,而魏延也能很好的完成诸葛亮安排的任务。诸葛亮非常看重杨仪和魏延的才能,看到他俩势同水火,经常劝说他俩要同心同德,要以北伐大业为重。

魏延与杨仪真是水火不容,互相看谁都不顺眼

这里要重点说下魏延的性格,魏延善待士卒又勇猛过人,很受到士兵的拥戴,但是性格太高傲,恃才傲物,又很有威望和军功,不把很多人放在眼里,很多同僚对他也是敬而远之。

杨仪也另一个异类,别人都对魏延敬而远之,他不一样,经常怒怼魏延,对魏延不肯宽容让步,两人势同水火,互相谁都看谁不顺眼。从后面杨仪的结局,我们知道,杨仪是个十足的小人,当魏延被杀时,踩着魏延的头颅说到:“庸奴,安能作恶否“,丑恶嘴脸跃然纸上。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还有当得知蒋琬继任丞相时,经常抱怨蒋琬以前官职低于自己,现在官职却比自己高,仗着自己经常跟随诸葛亮出征,不管怎么说,自己的功劳比蒋琬大,丞相之位应该属于自己。后来竟然还说出,要是诸葛亮死后,自己带军队去投降魏国,肯定是高官厚禄,又怎会是这种田地呢?这种人诸葛亮怎会看不出来,又怎会放心把丞相之位交给此人。杨仪结局就是被贬为庶人,后来还言辞激烈,抨击朝政,结果听说官府来捉拿他,自杀身亡了。

魏延是怎么死的——魏延被冠上谋反,被马岱所杀

正史里记载,诸葛亮临终前,密令杨仪、费祎、姜维等人载气死后退回汉中,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随其自愿,大军以令行动。诸葛亮并没有留下锦郎妙计除魏延,魏延之死与诸葛亮并没有关系,罗贯中先生本想夸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果魏延并未谋反,反而给诸葛亮招黑,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魏延因不肯因诸葛亮一人之死,放弃北伐大业,拒绝随大军回汉中。因与杨仪有矛盾,于是双方各自成都方面上表,互相指责双方叛变,刘禅问蜀中官员,大多相信杨仪,而不信魏延。魏延无奈,带着其子与数骑逃往汉中,想回成都亲自向刘禅申诉,结果被马岱追上斩杀,并被夷了三族。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从史料记载,魏延根本没有造反,凭魏延的能力,在三国后期众多名将凋亡的大环境下,连孟达多次复叛魏蜀的人都得到魏国曹丕的重用,魏延要投降魏国,定然会受到魏国的重用。

但真实的魏延并没有这样做,魏延率军阻击杨仪,只是想杀了杨仪,当诸葛亮死后,凭魏延的能力和威望,军中很多人觉得代替诸葛亮的一定会是魏延,结果确实杨仪暂代诸葛亮。可怜一代名将,被冤杀之死。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魏延毕竟是一个离我们快有两千多年的人了,但魏延之死确实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一、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魏延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也是个特别有能力的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魏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办事能力强,得到老板的赏识;但性格太高傲,目中无人,这种人不容易合群,也就是个人能力顶尖突出,但团队合作能力不行,不能与同僚很好的处理关系,交际能力太差,这种人注定不能长久,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的是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

我们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要注意团结,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做不到每一个人都喜欢你,但可以做到不是每一个人都讨厌你就可以。

二、千万不要得罪小人,不要与小人去争论

“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我们身边不缺君子,但小人也不少,遇到小人怎么办,不要与小人去争论,其实就算你争赢了,那又如何呢?写到这里,听过曾仕强教授说过的有关三季人的故事,曾教授是这样说的:

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我会生气,现在我不会了,我心里这样想,三季人,我就没事了。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气和了。

三季人讲的是一个孔子学生子贡与一个蚱蜢扮作的客人说一年有几季的故事,故事很耐人寻味,蚱蜢说一年只有三季,而子贡说一年有四季,一年当然是四季,子贡说得不错。于是他俩就一直争吵不休,后来孔子听到争吵出来,看了看这个蚱蜢扮成的客人,说到一年就有三季,这个人很得意,大笑而去。

子贡不解,孔子说到: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同样的道理,碰到小人,我们就当做他是个三季人,我们不去和这种人理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正如我刚才所讲,魏延性格高傲,去得罪杨仪这个小人,不是自找苦吃嘛,小人比较会拍马屁,会阿谀奉承,高傲耿直的魏延岂是杨仪的对手。

三、要能容忍、忍常人不能忍

如果局势和环境不允许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我们所做的就是容忍,等待时机,能忍的事例太多了,勾践“卧薪尝胆”、韩信的"胯下之辱”,都是忍得了常人不能忍之事,最终等待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同样魏延也可以,在当时如果能容忍杨仪一时,等到刘禅掌权,魏延未尝不可重新执掌大权,要知道魏延一直是对蜀汉忠心耿耿的,可惜他忍不了,所以注定了他的结局。

写这篇文章,实在是感慨良多,一方面是为魏延可惜,本可以成为一代流传后世的名将,却自己把自己作死了,替他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想借着魏延之死,写出自己的心中的感受与看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汉晋春秋》

《魏略》

《三国演义》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