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和16岁男友偷尝禁果,生完孩子惨遭抛弃,讨要抚养费被拒绝

海莲谈娱乐 2023-07-22 23:00:0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当代社会的孩子特别早熟,

明明年纪轻轻,却很早就接触到了与情爱相关的事情。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孩子们更容易获取到各种信息。

比如与情感和爱情相关的内容,

他们可能会通过网络电视或其他媒体接触到早熟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关系模式,

此外,一些学生还会在社会和社交圈中听到其他同学谈爱情话题,从而加深这方面的认知。

错误的恋爱认知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正如20岁的女孩婷婷和16岁的男友阿浩,他们的结合便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女子和16岁男友偷尝禁果,生完孩子惨遭抛弃,讨要抚养费被拒绝。

婷婷和阿浩在网络上相识,最初只是简单地聊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点。

也许是因为他们感觉对方是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于是他们决定见面并正式展开一场恋爱关系。

婷婷的年纪稍大一些,并且很早就进入社会打工了,

相比于阿浩而言,婷婷在这段感情中的顾虑非常大,毕竟她深知阿浩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连法律责任都无法担起,又如何承托起两个人的未来呢?然而阿浩知道了这件事之后,

却坚决拒绝分手,他觉得两个人的爱情足够坚定,年龄绝不是阻碍彼此的因素。

这个男孩在家庭中太缺少关爱和照顾,他觉得自己没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所以对婷婷抱有希望,希望从对方那获得温暖和爱的感觉,

其次,男孩向婷婷承诺将来他会努力赚钱给婷一个完整的家庭。

考虑到了以上2点,婷婷还是决定接受男友。

但由于两个人的年纪都还是太小了,他们对未来根本没有规划,没过多久就有了孩子,

起初阿浩得知婷婷怀孕的消息看起来还很开心,而这无疑让婷婷觉得很幸福,

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懂得担当的男人,可就在婷婷生下了孩子之后,阿浩却人间蒸发了。

带着孩子的婷婷苦苦追寻着男友的踪迹,经历了一番折腾,她终于在男友的家中找到了他,

然而此时阿浩就像是变了模样,完全否认了两个人之前的感情,

他非但拒绝承认这段关系,甚至还躲在了父母的身后,让父母误认为这一切都是婷婷勾引阿浩所造成的。

自我防御机制。

实际上这对情侣的悲剧结局是可以预料到的,

婷婷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早早进入社会打拼,

她过早的接触到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这导致其价值观和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那些在原生家庭中没能得到关爱的个体来说,

如果他们不能找到一条与自己和解的道路,便很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向极端化。

他们可能会坚信自己得不到关爱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价值,从而对自身进行自我否定。

他们很早就被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他们擅长否定自己的一切,

当面对亲密关系时,他们总是会逃避,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世上会有一个人爱他。

这是由于这类人的自我防御机制过于明显,不太擅长建立亲密关系,

总是在其中忘掉自我,这将导致他们与另一半产生梳理和冲突,最终酿成悲剧的结局。

错误的认知思维。

有一些人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建立了家庭,就能够完全的脱离原生家庭。

重获新的人生,就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婷婷。

婷婷小的时候就没有得到过足够的关爱,可她却坚持认为爱一定是存在的,

所以当她遇到了男朋友阿浩的时候,她就以为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到来,

很快便陷入到了爱情当中,以至于放弃了本应该坚守的底线。

然而阿浩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他本身年纪就很小,再加上心智很幼稚,

两个人的结合完全是鲁莽的,冲动的,且不切实际的。

很多16岁的男孩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当中,他们正经历着人生的哺乳期,

需要从儿童变身为成年,尽管这一阶段的个体会在智力和认知上拥有较大的发展,

但是阿浩却从未真正的看清过自己,他相信自己是一个成年人,

但实际上他仍然只是一个孩子。

拥有一段亲密关系并不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假如个体没有完成自我同一性,

内在仍是混乱混沌的,他便依旧无法为亲密关系负起责任。

而婷婷却正处于成年早期,她需要亲密感,想要弥补幼时的缺憾,

以至于后来向阿浩索要抚养费也是同样的道理,她只是想要一份安全感罢了。

总而言之,我们无法改变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学习自爱来帮助自己成长,

自爱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他人那里寻求爱和认可。

虽说前方困难重重,但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自我接纳和自爱的能力,

努力培养自爱,我们便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更加健康平衡且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后海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0 阅读:0

海莲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