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曾问100岁的基辛格:如何战胜中国,基辛格的回答十分中肯

绍辉聊过去 2025-03-30 05:42:40
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就长期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两国甚至还曾经兵戎相见,而后来两国在苏联的威胁下,两国又摒弃前嫌,相互靠拢,并最终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 在两国外交正常化的征程上,对中国十分了解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曾有一位将军询问他,解放军战斗力很高,如果两国发生了战争,美军要怎么做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战胜他们呢? 基辛格考虑很久最终回答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两国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差异体现在国土和人口上,但更多是体现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上。 美国已经建国两百多年了,他们在立国之初就决定走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而中国立国依靠的是共产主义,建立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双方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大差异。 美国更强调个人,主张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公民的选择,而中国更在意集体,主张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立国至今有七十多年,文化传承一直没有中断,这种优势是美国没有的,美国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英国移民,因此文化传承不能与中国同日而语。 美军和解放军也完全不同,美军近些年南征北战,之前的朝鲜越南,后来的伊拉克阿富汗。现在的也门地区,都是美军战斗的身影,而爱好和平的中国则近四十年没有发生战争了。 中美两国曾经在朝鲜交过手,最终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停火,联合国军总指挥克拉克声称美军第一次在没有胜利时就停火。 两国外交抗美援朝战役被新中国视为立国之战,而在新中国建立前,美国一直扶持国民政府,试图让国民党反动派阻挠解放战争,但国民党最终被驱逐到逃亡台湾岛。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策划了仁川登陆,将人民军一分两半,美军一度前进到鸭绿江边,中国被迫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而麦克阿瑟则叫嚣要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 美政府保持了冷静,只愿意在朝鲜战场进行有限战争,之后又撤换了屡战屡败的麦克阿瑟,而是改为李奇微指挥。因为这场战争,此时中美关系是历史最低点。 朝鲜战争以停火告终,两国不再作战,但关系仍然很差,美军战舰横在台湾海峡阻拦两岸统一,更让两国关系雪上加霜,而两国关系破冰则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 强大的苏联试图和中国组建联合舰队并架设长波电台,中国认为这是要在军事上控制自己,而恰好此时美国也在与苏联处于冷战状态,于是中美都想接触对方。 在基辛格的努力下,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之后中美建交,这还带动了一大批西方国家纷纷来与中国建交,中美进入“蜜月期”。 当年,基辛格为了接触中国高层同时又不引起国际反响,采取了秘密访华的方式,在与周总理商讨后,敲定了尼克松访华一事,而尼克松访华则是公开的。 尼克松之后公开访华长达一周时间,这震惊了世界,尤其是苏联,苏联意识到一旦中美两国合力,自己将疲于应对。 尼克松还在台湾问题上让步,赞成一个中国。而促成这次访华,基辛格居功至伟。 但热衷于对华友好的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而被迫辞职,副总统福特也没能掌控大局,虽然也曾访问中国,尝试促进对华建交,但最终没能成功。 后来邓小平总理尝试与美国的卡特总统沟通,并最终完成了建交一事。如果没有基辛格的前期工作,中美外交关系不会这么简单就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双方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开始变得貌合神离,中国要发展,而美国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那样将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开始对中国的打压。 基辛格认为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如果美国要继续保持世界霸权的话,就必须遏制中国,这个意见当时得到了很多美国高层的支持,而当时台湾问题也牵动着两国高层的心,中美关系开始降温。 但美国最终没有竭尽全力来打击中国,因为苏联的解体,大量武器装备外流,客观上促进了恐怖主义的发展,当飞机撞上双子大厦后,美国不得不集中力量打击恐怖主义。 时光飞逝,转眼基辛格已经百岁高龄了,此时一位美军将军问他,美军怎么样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去击败解放军呢? 基辛格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他思考良久,回答道,打败解放军的关键不在武力,而在文化。 凝聚力问题基辛格认为,中国人悠久的文化让他们的民族凝聚力特别高,而美国则因为复杂的民族问题难以形成像中国那样的凝聚力。 美国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移民以及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军中很难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而中国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起,同一个民族生活习性相差不大,凝聚力也就更强。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讲究各州自主行政,联邦政府不加干涉,各州的法律都不一样,而中国是则采取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这样的国家国民更容易团结到一起。 美国两党相互争斗,某党获胜总喜欢将另外一党的政策全盘推翻,竞选时为了选票几乎不择手段,促使美国更加分裂,这样下去还讲什么凝聚力呢? 中国在科技方面已经逐步赶超了美国,在这种双方科技互有短长的情况下,负责作战的人决定了胜负,解放军凝聚力很强,更容易相互配合作战,而美军则容易出现内斗,相比之下更容易失败。 两国冲突应该会在台海南海或东海地区,那里是中国的核心领土,在宣传工作上会占据很大优势,而美国跨海远征,士兵们不知道战争的意义,军心浮动,更难获胜。 基辛格最终向这位将军回答了“凝聚力”三个字,并解释说,战场上最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的默契配合,解放军拥有远超美军的凝聚力,因此往往可以取得胜利。 美国的文化是多元的,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但这样也导致了民众内部撕裂,凝聚力较低,相互争斗,个人主义盛行。 如果想要使用最小的代价来击败解放军,就应该从文化上入手,打造一支团结友爱的美军部队,这样的一支军队才能战无不胜,这才是打败解放军所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 基辛格本人已经在2023年逝世,他心心念念的美国人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盛况并没有到来,如今的美国反而更加撕裂了,不知道基辛格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信源: 《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王成至 《大国博弈的背后》——基辛格
2 阅读: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