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理论中,“守” 与 “走” 药性是中医中重要的用药原则,通常把具有收敛和固涩等的为“守”,把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的为“走”。判断一味中药是“守”还是“走”,需结合其药性、功效、归经及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一、判断依据和原则
1. 中药的四气五味
【辛味药多“走”】: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如麻黄)、行气(如陈皮)、活血(如川芎)的作用,药性向外、向上,属“走而不守”。例外:部分辛味药兼有收敛性(如五味子酸辛并用,主“守”)。
【酸、甘味药多“守”】:酸能收、能涩(如五味子、乌梅),甘能补、能缓(如黄芪、甘草),药性向内、固摄,属“守而不走”。

2. 中药的功效特点
【具有发散、行气、活血、攻下的为“走”】:发散解表(麻黄、薄荷)、行气导滞(枳实、木香)、活血化瘀(桃仁、红花)、攻下通便(大黄)。作用趋势:通、散、动、行,多用于实证或驱邪。
【具有收敛、固涩、补益、温里的为“守”】:收敛固涩(五味子、山茱萸)、补益气血(人参、熟地)、温里固阳(干姜、肉桂)。作用趋势:收、固、静、藏,多用于虚证或扶正。
3. 归经与作用部位
【归肺、肝、心包经的为“走”】:归肺经(发散表邪)、肝经(行气活血)、心包经(通络止痛)。例如桂枝(归心、肺经)走表发汗。
【归脾、肾、大肠经的为“守”】:归脾经(补气)、肾经(固精)、大肠经(涩肠)。如山药(归脾、肾经)补脾固肾。
4. 升降浮沉
【升浮药多“走”】:药性升散,向外、向上(如柴胡升举阳气,防风祛风解表)。
【沉降药多“守”】:药性收敛、下行(如龙骨镇惊安神,赤石脂涩肠止泻)。

二、综合判断步骤
1、辨药性:辛、苦味多“走”,酸、甘、咸味多“守”。
2、析功效:发散、行气、活血、通便者属“走”;收敛、补益、固涩者属“守”。
3、看配伍:常与补益药配伍者偏“守”(如黄芪配白术),常与行散药配伍者偏“走”(如川芎配丹参)。
4、观临床反应:“走”药见效快但易耗气(如大黄泻后易虚),“守”药见效缓但能固本(如熟地久服补血)。
三、举例分析
例1:桂枝 与 五味子
【桂枝】(辛、甘,温):辛温发散,归心、肺经,功能发汗解肌(走而不守)。
【五味子】(酸、甘,温):酸收敛汗,归肺、肾经,功能敛肺涩精(守而不走)。
例2:川芎 与 山茱萸
【川芎】(辛,温):辛香走窜,活血行气,治头痛、经闭(走而不守)。
【山茱萸】(酸、涩,微温):酸涩固脱,补益肝肾,治遗精、崩漏(守而不走)。
例3:麻黄 与 黄芪
【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走而不守,用于风寒表实)。
【黄芪】(甘,微温):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守而不走,用于气虚自汗)。
四、特殊情况与注意事项
1、兼具“走”与“守”的药物:【当归】活血(走) + 补血(守);
【白芍】养血敛阴(守) + 柔肝止痛(调和气血,微具流动性)(走)。需根据配伍和病症侧重判断。
2、避免机械归类:部分药物需结合炮制方法(如生大黄攻下“走”,酒大黄活血“走中带守”)。
五、总结比较
判断维度
“走”的特征
“守”的特征
四气五味
辛、苦味为主
酸、甘、咸味为主
功效
发散、行气、活血、通便
收敛、补益、固涩
归经
肺、肝、心包经
脾、肾、大肠经
趋势
升浮、向外、向上
沉降、向内、向下
适用证
实证、邪气壅滞
虚证、正气不固
六、结语
通过系统分析药性、功效及临床配伍,可更精准判断中药的“守”与“走”, 从而指导合理配伍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