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有三门二楼,即瓮城门、地利门、天险门和宁边楼、雁楼。
雁门关的瓮城门(小北门)、地利门、天险门,以及城墙砲楼烽火台等,共同组成雁门关的防御体系,不能破!若破了,越过雁门关,再无大险可阻,就可像楚庄王那样“饮马黄河,问 鼎中原”了!
古人曾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之所以重要,首先就是因为它地势险要,被古人称为“晋之咽喉”。据资料:“雁门关的位置非常特殊,它处在大同盆地和汾河谷地的中间,雁门关附近是恒山山脉最窄的地方,地势低矮平缓,可以让大军通过。漠北的游牧民族南下,雁门关是必经之路,通过这里便可一路沿着山西中部的河谷来到中原腹 地。”
这就是中华第 一关
雁门关的“中华第 一关”,最早是由中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题词的。
雁门关在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北方强敌南下的必经之路,因此中原王朝历来都在雁门关部署精兵强将,重兵把守,一旦雁门关失守,中原王朝将危在旦夕。
下面,逐一介绍三门二楼(瓮城门、地利门、天险门和宁边楼、雁楼)的景观。
(1)瓮城门
也称小北门,它是雁门关的第 一道关门
从此门进,是一段很陡的斜坡
从门口可看到和瓮城门成90度错角的一个门,那就是地利门。
进门的右侧是关帝廟
关帝廟侧的围墙垛口下面深几十米的地方,是两山之间的峡谷,现填做边贸街
地利门右侧摆放着守城重器:塞门刀车和冲撞车
敌军若能进来,把瓮城门和地利门一关,形成一个闭环,这几百平 米的地方就是瓮城,瓮中捉鳖,再形象一点:关门打狗!
(2)地利门
这就是地利门
地利门与天险门相对应,明代建筑,高11.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埊利”二字,为武则天所创所题,认为有山有水有土才是地,“埊”字确实形象
地利门洞里铺的青石,有明显的岁月痕迹,据导游说是原装保留。
穿过门洞,回首一看,这就是地利门上的雁门关
欣赏一下这三个字
关上建筑的楼,叫宁边楼。
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叫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
楼高12米,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二层为3间阙楼。楼宇毁于1937年,2010年修 复,现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宁边楼左侧城楼上,配以当时的重武 器
这是火铳
火铳,又称“火筒”。
火铳是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火铳是用火 药发射石弹、铅 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各种火枪的基础上,随着当时火 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式武 器。火铳使用寿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很快成为元明时期军 队的重要武 器装备。
这是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
箭矢后有硬木箭杆和铁片箭羽,射程可达1000米以上,杀 伤力极 大。除了被广泛用于野 战外,还可用于城池攻防战。近距离发射箭支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上,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撅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借此攀援而上。
这是投石车。
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使用,也是历代攻守作战的重要兵器。使用时车的长投掷臂一端会装上大石,借此作为沉重的砝码(通常是大袋子的石块),向下拉张,当投掷臂被松开,便会因重力骤失向上弹升,将大石以很高的弧形弹道猛力抛向敌阵,威力巨大。
这是床弩。
床弩又称床子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其特点是把普通弩大型化,并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成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特殊进攻武 器。据记载床弩的射程可至 600步。
(3)天险门
据说,在天险门和地利门之间建有关署,是关城的指挥机关所在地,我们没有看到,但看到了潘岳的这篇《长城大风歌》
从地利门步行到天险门,五百米左右,需时不到十分钟,这就是天险门
天险门上有“中华第 一关”、“雁门关楼”几个大字
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䇩险”二字,“天险”的意思,为武则天所题。
(注:前已述,武则天认为有山有水有土才为地,因此把山、水、土叠加称为地,即“埊”;而“䇩险”的䇩(天)字,上面是草字头,可以代指粮食,中间的“田”字指国土,下面的“戈”指军 队。归纳一下:大量的粮食、广大的国土和精锐的军 队,这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三要素,这就是“䇩”字这一独特的内涵。)
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2010年修缮如初。
600多年的青石板,明代原物
登上天险门城楼,这就是雁楼(应该是雁门关楼的简称)
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廓,古时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原建筑毁于1937年,于1989年复建,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
楼上有战鼓可擂,远处是雁塔
雁楼右侧长城上,是雁塔
雁门关的雁塔在古代是作为瞭望用而建的,与烽火台构成所谓的预警设施。
雁塔原塔已焚毁,在原址上重建的雁塔高21米,为四边形九层的砖塔,成为了景区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4)镇边祠
在天险门侧,是镇边祠。镇边祠始建于1506年(明正德元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寺宇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祠,
现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
(5)雁门关驿站
在镇边祠不远,是雁门关驿站。
雁门关驿站位于镇边祠南侧,共有窑洞11孔,窑洞古朴大气,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
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
驿站里面有帝王洞(图一)、将军洞(图二)、公主洞(图三)、雅士洞(图四)(见附图)
从驿站长城墙垛口往下望去:江山如此美丽,焉能被他人染指!
然后原路返回,乘旅游车去大同,住宿在大同,晚餐后夜观大同古城墙。
从下午4:15分经明月楼广场名人壁进入雁门关,至6:03分离开明月楼广场乘车离开,总共用时近两个小时,游览了从名人壁到雁门关驿站这一段。
在游览过程中,紧跟导游,一边听讲解,一边不停的拍照片录视 频,眼看耳听脚随手不停,深怕有所遗漏。非常认真的游览了这座从少年时期就如雷贯耳的雁门关,看到了十分敬仰的杨家将雕像,感受到了雁门关前金戈交错、战马嘶鸣的声音,特别是那震撼天地的战鼓雷鸣和士兵呐喊声,似乎隐隐在耳边响起。
好在!好在有那些戍边守关将士的付出,过去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已经静止在史册里了,凝结在雁门关长城中,我们今天有幸生活在和平安宁幸福的环境、繁荣昌盛富强的中华大地!不要忘记了他们!抽空到雁门关看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