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想玩手机”,为啥孩子满脑子都是手机?别让错误的教育害了娃

布谷妈妈 2023-09-18 19:45:40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关于电子产品,我对布妞管的还是比较严的。除了偶尔给她看英语动画片,其他小视频、游戏坚决不让她碰。

但在布妞3岁左右,有一阵子我放松了警惕,允许她玩一会手机。过了几天我观察到,她不对劲了。

本来带她读绘本,她可以连续看5、6本,自己玩拼图可以专注30-50分钟。

但玩了几天手机后,她就坐不住了。

拿了一堆绘本给我,一本还没读完,她思绪就飘走了。不是看别的地方,就是拿起另一本打断我:“妈妈,我们读这个吧。”

要她玩拼图,还没拼上几块就开始发脾气 :“我不知道要放哪,它总是不对,不想拼了!”

看她这个样子,我果断不再让她玩手机。因为我发现,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可远不止伤害视力这么简单。

一:快乐的多巴胺

“妈,我想玩手机。”这句话,我想很多家长都听过。孩子一旦玩起手机,他就像被“吸进去”了一样,无法自拔。

为什么孩子满脑子都是“玩手机”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脑中的一种物质——多巴胺。

之前不是流行一个词,叫“多巴胺颜色”么?我们去看那些跟糖果一样明亮、鲜艳的色彩,是不是心情都跟着快乐起来?

没错,多巴胺就是让你快乐。

当然,并不是说,大脑一分泌多巴胺,我们就会快乐。更确切地说,多巴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期待。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刷小视频时,看完一个还想看下一个,这个不好看,赶紧刷下一个、下下一个。总之,玩起手机来,不知不觉2、3个小时就没了。

让我们分泌多巴胺的,并不是视频本身有多出彩,而是期待“下一个”的惊喜。我们总觉得,下一个视频也会很搞笑、很精彩、很有趣。

正是多巴胺的驱使,使我们即便知道该睡觉了,但依然忍不住将手指滑向“下一个”。

因为我们总期待着,下一个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也是这样,看完一集还想看下一集,打完一局游戏还想再开一局。

如果我们对电子产品不设限制,那么孩子很容易陷入“下一个”的循环中,无法跳脱出来。

二:孩子在感受哪种多巴胺快乐?

当然,并不是说多巴胺是不好的。毕竟,在人类大脑进化的时候,还没有出现手机电视。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分泌多巴胺,是为了保证生存。

它保证你不会因不想猎食而饿死,保证你不会因一时难过而伤心死。

当大脑发现你处于压力、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中时,它会通过多巴胺的作用,驱使你去做一些快乐的事情,以此来保护你。

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你的孩子,在感受哪种多巴胺快乐?

是快速、刺激、及时的电子屏幕快乐,还是延迟、自控、高价值的自我成长快乐?

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在6岁前是“打地基”,6-18岁是“建高楼”。

在“打地基”阶段,孩子的多巴胺快乐是什么,他开发的主要神经通路是什么,就决定了他未来的注意力在哪里。

比如他从小就玩手机、看电视多,对人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对身边的事物不感兴趣。

那他用于玩电子产品的那些神经链接,就会越用越多,越用越强。

而那些用于对生活的好奇心、专注力、思考力的神经链接,就会慢慢被荒废掉。等到青春期时,这些神经链接就会因“无用”而被修剪掉。

同时,孩子适应并习惯了快速、简单、及时的多巴胺快乐,那他将来学习时,那些需要付出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多巴胺快乐,就已经无法吸引他了。

他的大脑,也不愿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一学习就分心、走神、注意力神游,完全坐不住,满脑子都只想着“玩手机”。

三:做好这几点

有不少家长跟我说,让孩子完全杜绝电子产品不太现实,那给他玩手机的时长是多少呢?

我的建议是,6岁前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电子产品。如果有在玩的,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减少他玩的时间,直至不要玩。

6岁前,孩子正是对世界万物好奇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他放入真实的环境中,放入与小朋友的玩耍中,让他去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产生兴趣。

这样,才能让他的大脑打好基础。且孩子越小,他的用脑习惯就越容易改变和重塑。越长大,形成的习惯就越难改。

6-8岁,不超过半小时;9-13岁,不超过45分钟;14-16岁,不超过一小时。

除了控制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以下几点,我们也需要了解。

①限定时间要合理

孩子玩手机,我们限定时间时,一定要根据他的内容来合理制定。

比如看一集动画是10分钟,你限定15分钟。他看第二集看了一半,正在兴头上,你二话不说要拿走,他肯定要跟你哭闹。

这时候,你难免会生气,这孩子怎么不讲信用呢?说好的15分钟还耍赖,下次再别想看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产生敌对、怨恨的心理。

我们限定时间,一定要合理。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要玩手机。

“好呀,你想玩什么呢?玩游戏呀?游戏一局大概是多久?二十多分钟?那行,我给你半小时。

如果游戏结束时还剩几分钟怎么办?再开一局妈妈担心时间到了你舍不得退出。要不我把剩余的时间给你累积起来,等你想要的时候再用吧?”

我们还可以提前几分钟提醒:“还有5分钟就到时间了,一会就收手机啦。”

这样合理的限制和沟通,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手机争夺,让孩子形成自控力。

②关注孩子内心的缺失

孩子沉迷手机,很多时候,是心理原因。

比如现实世界很孤独,没有朋友玩耍,整天呆在家不知道要做什么;父母缺少陪伴,内心空虚,在虚拟的世界里能得到认可和自我满足;学习压力太大,父母唠叨、催促、指责,只有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才能感受到快乐......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失得越多,他就越容易陷入虚拟的世界里。

所以我们在制止孩子玩手机前,一定要去观察,他想要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

只有针对性地满足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才能让他从虚拟回到真实中来。

③父母榜样影响的力量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榜样的力量。

孩子在6岁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大人做什么,他就学什么。

大人每天捧着手机,对着屏幕哈哈大笑。那小孩也一定是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子屏幕。甚至还要抢过你的手机,划拉自己喜欢看的内容。

你不让他玩,他还会回怼你:“为什么你能看,我就不能看?”

要孩子学会自控前,是我们先自控。

平时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孩子在身旁时,不妨陪他们出去打打球、散散步,或者一起下棋看书。

只有我们自己做好榜样的力量,那孩子,才会跟着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

你家孩子看手机电视多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0 阅读:274
评论列表
  • 2023-09-19 11:56

    从教育源头抓起,以后减少用手机叫孩子完成任务

布谷妈妈

简介: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