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至少还需5-10年

说的商业不一般 2025-04-23 04:07:37

文 / 大力财经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录制了一期视频,专门来科普和解读,他的观点认为:大家有没有算过一笔账,这次人形机器人代码大赛,全社会的资本投资至少是几百亿。

我们当然要鼓励有梦想,但是真正的创业和投资,是不是要从真正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开始?刚刚落幕的北京亦庄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大赛,可谓热闹非凡。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调侃,没想到机器人跑个步,需要众多人员像照顾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那样悉心照料,又是遥控,又是喷水,中途还得换电池,甚至还有机器人跑着跑着就倒地不起。于是大家纷纷发问,人形机器人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在我看来,至少还需要5到10年,甚至更久,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而这次比赛,更是无情地暴露出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三大技术难题,亟待攻克。

01 人工智能,无法赋予人形机器人自由灵活与可靠性

在此次比赛中,大家可以明显注意到,每一个人形机器人都需要有人在旁遥控,本质上它与挖掘机并无太大差异,其行进方向并非由人工智能自主决定,而是取决于背后的遥控操作。网友们甚至戏称,遥控员入职时可没想到会如此劳累,快把腿跑断了。这是因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如今,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问题都尚未得到完美解决,更不用说比自动驾驶复杂得多的人形机器人了。此外,人工智能还存在“幻觉”问题。在处理纹身图案、视频等内容时,出现“幻觉”或许尚可接受,但当人形机器人在现实物理世界中行走、工作时,一旦产生“幻觉”,极有可能引发质量事故,比如机器人摔倒砸伤人,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简单来说,什么时候汽车能够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了,再过3到5年,人形机器人或许才有希望摆脱对人工遥控的依赖。

02 硬件体系复杂,现有产业链难以满足需求

人形机器人的硬件体系极为复杂,这对其每个关节的电机、减速器,乃至电池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从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有机器人因硬件问题状况百出,有的突然倒地,有的不幸摔坏,还有的行走时歪歪扭扭。这都是因为人形机器人的极度复杂性,使得当前整个硬件产业链难以满足其需求。而且,硬件与软件之间必须相互配合,产生倍增效应,可现有的硬件体积小巧,要实现像人类一样能跑、能跳、能自主完成精细工作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 人形并非工作形态的最优解

很多人认为人形机器人能够适应各种场景,事实并非如此。当森林消失,我们的祖先猩猩并没有因此进化出适应新环境的形态,因为生物进化的速度过于缓慢。这表明人形并非是最优的工作形态,它只是在生物学意义上,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妥协形态。

以此次马拉松比赛为例,由于锂电池的电池密度有限,人形机器人这种高耗能结构,每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需要更换一次电池。在比赛中,有的机器人甚至大概换了3到4次电。设想一下,如果雇一个这样的机器人,每小时都得让它停下来换电池充电,恐怕没多少人能够接受。而且人形机器人一旦没电,就会瘫倒在地,不像轮子还能推着走,要是机器人重达80公斤,一个人根本无法将其挪动。所以,人形本身并非最优秀的工作形态。

综上所述,人形机器人要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傅盛的观点一直很明确,如果全社会将机器人狭义地等同于人形机器人,那么机器人领域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且有害的泡沫。

如今,已经有投资人表明,非人形机器人更值得关注。大家不妨算算账,这次人形机器人代码大赛,全社会投入了巨额资本,我们在鼓励梦想的同时,也应回归现实,思考创业和投资如何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机器人领域十分广阔,并非只有长得像人的机器才叫机器人。无论是工厂里的工业机器人,还是餐厅、酒店里的服务机器人,如递送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都在实实在在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也在致力于研发能够自主交互的机器人,以低成本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味地追求人形机器人,极有可能造成社会资本和技术投入的浪费。

最后,傅盛认为,好的产品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的,并非一蹴而就。就像航空产业,如今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飞机最初也并非模仿鸟类飞行的方式制造出来的。生物学规律和机械结构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应依靠各种创新的专利技术,推动产品发展,进而更快地改变世界。

0 阅读:1

说的商业不一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