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四川华西医院和西藏妇产儿童医院联手完成了全球首例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这次手术用时90分钟,跨越了2000多公里距离。机器人在手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曾经的科幻设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无论是政策端还是产业端,辅助医生开展各类外科手术的手术机器人近两年成为热门话题,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也已有布局。本文将带大家从市场、技术、未来趋势等角度来了解国产手术机器人赛道情况。

什么是手术机器人?以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例,它主要由手(多自由度机械臂)、眼(高精度视觉系统)和脑(高性能手术计划及控制系统)三大核心模块组成。手术机器人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明珠”,《工程(英文)》杂志将其列为“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之一,并称手术机器人技术正在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
目前,手术机器人通常应用在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和心外科等领域。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从普适性手术向专科化、高难度术式延伸。以神经外科为例,手术机器人可用于癫痫、帕金森病、脑出血等疾病治疗,以及肿瘤活检、病灶定位、神经内镜等场景。
但是当下,手术机器人要替代医生这种说法显然是耸人听闻,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精准性与高效性更适合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帮助医生在手术时更加得心应手。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2021年后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22年至今有十余款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285.1亿美元,203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619亿美元。
中国手术机器人起步较晚,自2017年至2021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由8.8亿元增长至近41.9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到188.8亿元, 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687.2亿元。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已经从早期的依赖引进,进入到自主研发、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尤其是在骨科、神经外科和腔镜等多个细分领域都取得了技术突破,并在临床应用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高达800万-12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相比,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成本降低50%-60%,价格仅为300-400万元人民币,价格优势相当明显。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差距。首先,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手术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伺服系统、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市场主要由欧美日等国垄断,我国在这些方面仍以进口为主。此外,国外手术机器人企业拥有大量专利,对我们来说也是不易逾越的壁垒;其次,研发与产业化脱节。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还没实现,头部企业能有效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的阶段,再加上技术缺陷、管理应用等因素制约,产业化水平较低;其三,市场推广困难。受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手术机器人一旦无法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单价便无法降低,其普及率势必无法走高。结果是,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基本只能在中低端机上徘徊。

DeepSeek的出现,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力。业界将其称为“DeepSeek时刻”,代表技术普及的关键转折点。我国手术机器人,正在迎来“DeepSeek时刻”。2023年初,《“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终于从国家层面对手术机器人的发展给予了最明确的支持。不但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还支持医院建设相关标准化手术室和临床标准,以加强机器人在整个病程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与此同时,除了国家的政策发力,行业内部也在积极创立规范。近几年的几个行业标准,不但为行业设立“中国标尺”,也为未来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崛起铺平了道路。
通过不断突破技术限制、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推动政策支持,国产手术机器人将为医疗领域带来更大的进步和改变,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们期待着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展现出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