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毛主席就让我提防基因战!”
这是谈家桢在西方列强争夺基因市场时说的一句话。早在1958年,毛主席的独特战略远见就已经预知到了这一切。
也就是因为毛主席的独到战略眼光,让我们成功避免了一场来自基因层面的灭顶之灾。那么毛主席所说的基因战到底是什么?为何在30年前就已经能够被毛主席所关注到?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
毛主席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名伟人,他所具有的战略眼光和各种思想是相当值得我们学习的。靠着毛主席独到的战略眼光,有时甚至能够预料到多年之后即将发生的事情。
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已经对遗传学方面产生了关注。在当时,遗传学还只是一个没那么多人关注的学科,世界上也只有美苏等几个大国会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但看着为数不多的相关报道,毛主席却对遗传学的未来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要知道,人类现在对基因的研究也不过只是万千砂砾中的一星,其中还蕴含着相当多的奥秘。
而且在人类基因之中,还有许多跟遗传和疾病有关的基因序列,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基因序列的话,说不定就能够对一些遗传疾病进行系统的治疗。
但如果这些致病基因被其他国家掌握用来制造基因药剂的话,那么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一种不小的威胁。
基因药物恐怖就恐怖在他的传播是相当难以阻止的,如果是普通毒药,那么还能够通过制造解毒剂来进行对抗。
但一旦被基因药物侵入体内,就是对遗传基因的破坏。而一旦涉及到了基因层面,再想要去进行治疗就相当困难了。
在人体内有31.6亿个DNA碱基对,如此庞大的碱基对又能够构成不同的蛋白质或者是多肽,而所构成的蛋白质和多肽又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病因,这么一来,更是加大了对遗传病的治疗难度。
出于对遗传学这方面独到的战略眼光,毛主席当即找到我国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在当时的中国,谈家桢在遗传学上的研究可以说是难有人能望其项背。
基因战的可能
在跟谈家桢诉说了自己的一些猜想之后,谈家桢当即表示出了对这件事的担忧。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说相关的基因真的被外国所掌握的话,那么对中国来说绝对会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逐渐进步,西方列强便提出了“人类基因工程”的构想。秉持着谁发现,谁使用的原则,当这个构想提出之后,西方列强便对基因展开了剧烈的争夺。
而在这场基因争夺战之中,中国自然也是难以幸免于难。1996年,《科学》杂志刊登了一则消息:美国哈佛大学与中国大陆的6个医学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在中国大陆抽取2亿个人的血液标本和DNA,用于探查疾病基因。
虽然杂志上用词是合作,但这其实是对基因资源的一种掠夺。在这件事上,西方列强却并没有把这项消息当回事。
毕竟当时的他们也在想方设法的从各种渠道获取基因资源,只是没有美国下手那么快而已。
但对于谈家桢来说,这项信息却透露出一个消息。那就是美国准备借此对中国的基因资源进行掠夺。
在人体的基因之中,并不是所有都是有用的,而想要找到那些有用的基因,往往就需要大量的样本和试验。
而且试验的样本也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行的,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的样本都是那些有遗传病或者是发生过基因突变的人进行采集。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能够很轻易的满足美国的需求。而毛主席在30年前的战略远见,也是在现在成为了现实。
为了防止美国对中国基因资源的掠夺,谈家桢便在1997年写了一封上万字的“中国基因工程研究产业化现状和对策交给了国家。
在这份政策之中,谈家桢还专门提到了要加强对基因方面的研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能够多拿到一条基因,就能让中国未来少交一份专利费。
这项对策很快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在设立了相关的基因研究中心之后,谈家桢便迅速投入进了对基因的研究之中。
当今社会基因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被世界各国提取出来。之前美国曾经使用两种不同的病毒进行DNA融合杂交制成了基因毒剂,这种毒剂的效果甚至是普通毒药的上万倍。
如果说投入使用的话,只需要小小的20克,便能够威胁到世界上上亿人的生命。而且因为这种毒剂是针对基因方面的,想要阻止更是相当的困难。
不过好在因为这种基因病毒所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国际上当即叫停了相关基因药剂的研究。一旦在基因药剂上没能够控制住,很有可能带来一个种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毁灭。
好在在这场基因争夺战之中,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成功预见到了这一切,这才让我们避免了被西方列强限制的下场。
在现在的社会之中,对基因的研究也在逐渐加大,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针对遗传病的靶向药剂。这些药剂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遗传病进行控制,甚至能够抑制对后代的遗传。
而且现在的技术也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对基因的敲除来进行疾病的治疗,如果科技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遗传病说不定也能够被轻易治疗。
科技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相信在科技的进步之下,我们的未来能够变得越来越好,对于基因的探索也能够越来越完善,让全国人民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的未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人类基因研究史
百度百科——谈家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