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荷兰海军上将罗布·鲍尔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发表公开讲话,声称现在全体西方企业已经到了需要做好“战时状态”准备的时候,必须严防中国利用产业和经济优势对欧洲进行“勒索”。
这已经基本上表明了北约各国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在罗布·鲍尔的讲话之中,大有一种“砸锅卖铁”也要阻止中国崛起的态度。
不用想就知道,这一定是美国在背后作祟。不过就是不知道,如果北约真的“砸锅卖铁”的话,最后到底会是谁受益呢?
西方影响
对于西方大国来说,自然是不想看到中国在世界上崛起的。但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无论是工业实力还是经济都出现了快速发展。
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各国还能够通过技术制裁来拖慢中国发展的速度,但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技术壁垒被我国攻破,西方各国很快便发现再想要通过类似手段来拖慢中国发展已经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便开始对中国采取不同程度上的经济打压。加大关税,限制进出口,以及制造国际舆论针对中国。
只要是对中国不利的行为,西方国家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美国不但自己加大了对中国的各方面制裁,甚至还拉上了北约入伙。
作为美国的“小弟”,北约对于美国的一些安排自然是唯命是从的。在美国的指使之下,甚至都有一部分北约国家开始进行起了“砸锅卖铁”式的反华。
尽管他们或许也清楚反华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但自己的“老大哥”美国都这么做了,自己为了表示忠诚自然也要跟着做。
后续是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在北约一些国家眼里,中国的威胁可以说是相当的大。哪怕中国跟他们之间的一些国家都没有任何联系,却仍旧被当作了一种战略上的威胁。
不过虽然我们不知道那些北约跟着制裁我国的国家到底是怎么想的,但能确定的一点是,作为幕后黑手的美国在看到这一幕之后绝对十分开心。
反华的代价
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跟那个被西方随便制裁一下就能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国家了,经济的持续腾飞让中国已经在国际上掌握了相当程度的话语权。
既然你制裁我,那我也可以限制对北约和美国的部分货物出口。这虽然只是正常的经济反击,但一旦我国在一些关键出口物品上进行限制,那么对于西方各国来说绝对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近代以来,我国靠着国内的工业发展已经将市场开发到了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能看到几件印有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货物。
尤其是从古至今的瓷器,更是受到了相当多西方民众的欢迎。如果在各国的“反华”政策之下影响了出口,买不到瓷器的外国人估计都能气的把当局政府给骂上一轮。
而且这还只是普通货物上的限制,要知道,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西方各国的稀土制品有90%都产自中国。
一旦在稀土出口方面限制对外国的出口,那么对于一部分依赖于稀土的制造业将是一场噩梦。
稀土不仅能用在各种高精尖的电子产品上,比如二极管和电感元件,甚至还可以用在超导体上。
失去了稀土,对于不少高精尖产品制造业都会产生不小的冲击。而且稀土的替代品并不多,世界上能大量出口稀土的国家更是只手可数。
哪怕西方各国想要通过战争来限制影响中国的发展,也不是什么容易事。先不说我国的常驻兵力已经能够做到碾压大多数国家,光是军用医疗药品原材料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能让那些西方国家喝上一壶了。
真打起来,中国直接来一手对药品原材料的限制,估计西方各国都能当场傻眼。还没正式开始打呢,你就给我后勤医疗断了,这还怎么打。
势必崛起的中国
中国现在在国际上奉行的原则一向是你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中国底线,那么中国就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近代以来,美国一直加大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限制,还不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太快已经超出了美国的掌控。
如果放任中国这么继续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能影响到美国的霸主统治地位。这对于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旦中国在国际上占据主导权,美国对部分产品的垄断绝对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
但美国的担忧已经几乎成为了现实,以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了跟美国掰掰手腕的实力。再加上中国的“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等政策的提出,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亚太经济圈的话语权。
不仅如此,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加速合作更是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就拿最近两年来说,西方各国加大了对俄罗斯各方面的制裁,甚至一度断掉了跟俄罗斯的材料和进口食品的供应。
原本西方各国还认为在受到如此制裁之后俄罗斯或多或少的会服软,但中国却在这时插上一手,不但完全放开了边境的免签政策,更是在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各方面进口。
现在的俄罗斯的超市里已经摆满了来自中国的各种各样的零食和饮料,而之前那些西方各国的产品却已经接近消失。这一改变不但没让俄罗斯吃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俄两国的合作。
从各方面来看,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怕美国对我国的那些所谓的经济制裁。中国这条沉睡的聚巨龙已然腾飞,绝非西方宵小能够阻止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稀土
观察者网——北约军委会主席:做好准备,别被中俄“卡脖子”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