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新品发布,我跟着这个话题也写了好几个内容了,一个是针对余承东和刘亦菲闹绯闻的这件事儿,当事人很快辟谣,事实证明确实为了新品发布增加话题量的,感情是假,代言确实是真的。
另外就是昨天发布会现场,热搜上的“余承东一起喊刘亦菲”,话题量也是蹭蹭上涨。
既然都证明是假的了,今天我们谈的当然不是感情,发布会一出,好嘛,果然没有感情,全是买卖。
余承东年初就抛出豪言壮语要出一款“大家想不到的”“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手机”。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手机,以及多少价位的手机:

据余总介绍,“这款手机合起来是手机,展开来是平板”,是“全球首款阔折叠手机”。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确实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华为对手机的“逆天操作”,因为有三折屏在前,所以也能料到又是关于“折叠”以及“可放大可变小的”一个大手笔。
这意料之外嘛,大家都懂的,“人人都能买得起”,余总是对“人人”有误解,还是对“买得起”有误解?

常规确实是打破了,“抢购热潮”嘛,可能就很难掀起了。
我旁边工位的小孙表示:余总也太看得起我了,我连最便宜的一部7499的都买不起。
不仅小孙,我也买不起。难道我们不是“人人”?
我有两部手机,一个果15,一个vivo,本来国产机是备用机,后来因为果15经常信号不好,vivo已经成为主机,而果机成为备用机了。
我家人不少在用华为产品的,我也有华为产品,一款平板电脑,之前双12抢的,下来只要2000出头(怀念那时候的华为价格啊),在一个我还是“人人”的年代买的,其实也就是两三年前。
昨天的发布会很酷炫,邀请天仙做代言,顶流合作,双赢局面,非常blingbling。但也肉眼看见地和普通大众拉远距离了。
不是说华为不能走高端化路线,而是你正离“人人都能买得起”越来越远,却还要打这样的旗号,未免有点拿普通消费者开涮的意味。
同样是国产手机的顶尖代表,雷总发布会上介绍新品:价格可能会高点…
能有多高?结果开价,好嘛,3999。
而我们的余总,豪言一掷:人人都能买得起,发布会上一亮相,最低7499…
针对这一现象,所谓“高情商的回应”也来了:可以12期免息支付,一个月只要600多,所以也还可以?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什么一杯奶茶价买手机,你直接给我平均到一天一小时呗,不是看起来更低吗?
其实,华为的价格,早就不是“平民价”了。
先来看看华为现在的价格吧。Mate 60系列,起售价直接干到5499元;P60系列,也要4988元起步。

这还只是起售价,高配版轻松破万。再看看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万多一点。也就是说,买一部华为旗舰手机,得花掉普通人两个月的收入。这还只是手机,华为的笔记本、平板、智能手表,哪个不是高端定价?
有人说,华为有技术,贵点也正常。
这话没错,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确实舍得砸钱,5G、芯片、影像系统,都是行业顶尖。但问题是,这些技术的溢价,真的合理吗?
普通消费者真的需要为这些“黑科技”买单吗?举个例子,华为的卫星通信功能,听起来很酷,但普通人一年能用几次?为了这些“锦上添花”的功能,多花几千块,真的值吗?

从这些功能定义来讲,华为产品或许本来就不是针对“人人”的。
华为的高端化,只能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华为这几年一直在走高端路线,目标客户群体明显转向了商务人士和高收入群体。不夸张地说,去年我认识的人里,买三折叠屏的打工族几乎没有,少数买的都是自己做老板的,或者做自媒体为了当时蹭热度拍视频用的,还有人拍完视频就退(也是没想到吧)。

从品牌营销到产品设计,华为都在强调“高端”“奢华”“科技感”。这种策略确实让华为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但也让它离普通消费者越来越远,所以余总的“人人都能买得起”,可能只是一句场面话,毕竟品牌定位已经离普通老百姓越来越远,怎么可能惠及人人呢?

举个例子,华为的发布会,动不动就是“颠覆行业”“重新定义”,搞得像科技界的奢侈品秀。普通人看了,除了感叹“真牛”,剩下的就是“真贵”。
根本没有“真香”,我“买得起”,“快去抢”的冲动啊。
倒也不是拉一踩一,我只是有一说一,要是非得拿来比较,小米才是真正的“人人都能买得起”。
小米的数字系列旗舰,起售价一直控制在4000元以内,Redmi系列更是千元机市场的王者。我家里好几个老人都用红米,可以说是老人机系列里的性价比之王。
小米14,起售价3999元,配置却直接拉满:骁龙8 Gen 3处理器、2K屏幕、徕卡影像系统。

这性价比,简直吊打一众高端旗舰。
更重要的是,小米的产品策略一直很清晰:用互联网模式降低成本,把利润压到最低,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

“有点小贵”现场
雷军常说:“小米的利润永远不会超过5%。”这话听起来像口号,但小米确实做到了。从手机到智能家居,小米的产品价格一直很亲民,普通老百姓买得起,也用得起。

相比之下,华为需要反思的是,科技应该普惠大众。
华为的高端化路线,确实让它赚得盆满钵满,但也让它逐渐失去了普通消费者的支持。
余总所言“人人都能买得起”,或许真的是华为品牌的初心,但对比我们的收入,这份初心的结果,不足以让“人人”有能力为之心动,为之消费。
现在的华为,更像是一个“奢侈品”品牌,而不是一个“科技普惠”的品牌。
我们支持国货,我也很期待华为产品真的“人人都能买得起”,但现实是,华为的产品已经成了少数人的专属。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便利,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代表,应该思考如何让技术真正惠及大众,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端化和高利润。反观小米,虽然一直被吐槽“性价比”,但正是这种“性价比”,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
科技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玩具,而应该是每个人的工具。
华为,是时候放下身段,回归初心了。毕竟,老百姓的口碑,才是品牌长久发展的根基。
“人人都能买得起”,不应该成为吸引普通人的口号,买得起要看产品定价,要看老百姓的购买力,要看双方的供需关系。
要让“人人”去定义什么才是“买得起”,而非品牌方来定义什么是“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