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李嘉诚的消息引发了广泛争议——李嘉诚近几年卖掉了 43 个港口资产,将为他旗下的公司带来超过 190 亿美元的现金收入。
这位曾经的“华人商界教父”,如今却被质疑以“商业私利践踏国家利益”。
前几天我曾发文探讨,官方媒体连发三篇文章锐评李嘉诚,目前李嘉诚方面尚未回应,大公报再度发文抨击李嘉诚此次商业行为,标题为“香港政界:商人在大是大非前 应守住底线”。

香港文汇报也发文:“港政商界回应长和售港口业务:资本流向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商业决策应兼顾国家利益”。今天借着这两篇评论文,我想继续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李嘉诚卖了什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然而,近年来,他却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抛售港口资产。从2017年开始,李嘉诚陆续卖掉了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港口,总数高达43个。这些港口不仅是重要的物流枢纽,更是国家经济命脉的一部分。
更让人关注的是,李嘉诚的抛售行为并非单纯的商业决策,而是被指“套现离场”。官方媒体《大公报》甚至发文批评他“违背商业道德”和“损害国家利益”。这种高强度的批评,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为什么李嘉诚被骂?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李嘉诚这样的商界大佬,为什么会因为“卖东西”被骂得这么惨。当然,他卖楼也有被骂,但只是被老百姓骂而已,这次官方屡次表态,关键还是看他卖了什么。
“港口”!
相信普通人如你我也能明白港口的重要性。
卖掉43个港口,影响有多大?我引用官方新闻对此的总结,大家可以直观感受一下:
此次交易的部分港口位于战略意义重大的全球航运咽喉,如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多次宣称要 “收回” 巴拿马运河,而此次美国企业全盘接手位于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股权,背后原因引人深思。有专家表示,贝莱德集团收购后,美国政府可能会间接控制相关港口,这有可能使相关港口成为美国对中国国际海运实施长臂管辖的 “工具”,进一步加剧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如果美国政府通过财团间接控制相关港口,可能会对中国国际海运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美国在控制巴拿马两侧关键港口后,可能会通过故意增加中国过境船舶排队通过运河的时间,来延长船期,而船舶绕行则会使时间和运输成本大幅增加。
由此看来,李嘉诚此举当然不仅仅是“销售”那么简单,这背后暴露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首先就是国家利益的优先级,也就是文汇报指出的商业决策应兼顾国家利益。
港口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命脉,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可能会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造成威胁。李嘉诚的抛售行为,被指“损害国家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变得越来越重要。李嘉诚的抛售行为,显然没有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商业道德的缺失,从楷模到反面的典型。李嘉诚曾被誉为“商界楷模”,但如今却被指“商业道德沦丧”。他的抛售行为,被认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李嘉诚的行为,无疑引发了社会对商业道德的重新思考。在商业环境中,企业家不仅要考虑利润,更要考虑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
资本逐利是本质,但不能忽视资本外流的风险。李嘉诚的抛售行为,本质上是资本逐利的表现。他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赚取了巨额利润。
然而,这种逐利行为,却可能损害国家利益。
李嘉诚的“套现离场”操作,被官方视为一种风险信号。相信在未来任何类似的资产转移都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大公报》在评论李嘉诚的抛售行为时,措辞严厉,直指其“商业道德沦丧”和“损害国家利益”。
文章指出,李嘉诚的抛售行为不仅是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威胁,更是对商业道德的严重背离。文章还强调,企业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将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李嘉诚的抛售行为,不仅是对国家利益的威胁,更是对商业道德的挑战。
“商业的本质,不是利润,而是责任。” 这句话或许在很多商人看来很可笑,但我觉得,它不应该只是商人敛财时获得支持的口号,应成为其商业行为的践行标准。
李嘉诚这波把 43 个港口卖给美国,已经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从商业上看,他或许赚得盆满钵满,可从国家战略角度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这些港口是贸易关键节点,影响着中国的贸易物流成本与效率,还和 “一带一路” 倡议相悖。
如今,唯有及时止损,终止交易,加大对国内关键领域投资,用实际行动表明爱国立场,才有可能挽回局面,否则,历史骂名他怕是背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