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14年一月一日,清朝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在现今的广东花县的官禄㘵,诞生了一个孩子,按照族谱的起名规则,这个娃儿应该叫做洪仁坤或者洪火秀,但后来他却自己做主将名字一改再改,叫成了洪秀全。
洪秀全七岁入学,开蒙以后,"五六年间,即能熟诵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其后更自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均能一目了然"。老父洪镜扬为之心花怒放,甚感自豪,"每与人谈话,最喜谈及幼子之聪颖可爱。每闻人称赞秀全,常常眉飞色舞,喜不自胜。但洪镜扬与火秀的两位兄长洪仁发、洪仁达皆目不识丁,种田植菜为生而已。
洪镜扬喜爱幼子乃人之常情,更因为其文化程度不高、三个儿子有两个是文盲的家庭实际。七八百年沧海桑田,洪家早已不是书香门第。洪火秀才华如何我们不能准确的知道,但其科举多次不中也可知其仅一乡之才而已,非国之栋梁之材也。但若洪火秀若能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礼之人,不单洪镜扬期望甚大,对于官禄饰整个洪氏宗族也都有其特殊意义。他学业及前途的有成,似乎已被视为全村的共同财富。十六岁那年,当家中不堪重负,导致他短暂地中断书斋生涯、"助理家中农事,或到山野放牛"时,竟引起了全村的不安。"其族人及友人均以其文学长才,埋没于粗工之中为大可惜",大家商议共凑资费,"聘其任本村之塾师,由是复得机会静中自行继续研究文学而且修养其人格"。农村的孩子压力大,寒门艰难到现在也是不变的。
洪火秀最终没有成为农夫,整日瞠在泥水中,于田间饱受烈日的炙灼,这固可谓命运之神的眷顾,然而命运又不是那么简单,这一点,在其日后在科举考场屡战屡败、屡败屡试的境遇中可知一二。
如果秀才不落榜,怎肯去造反,可见命数也是时刻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