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古人是怎么“高考”的

历史别样看 2019-06-25 16:04:52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但是大家知道古代的“高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是起源于隋朝,诞生以后成为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长久制度。

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主要分为察举制和推举制。察举制基本就是中央王朝派人到各地考察优秀人才,然后选拔出来做官员,但是这一制度在实行时基本被高门权贵把持,所以选拔的“优秀人才”基本都是贵族子弟,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推举制就是举孝廉,由地方官员推举当地品德高尚的贤孝子弟出任官员,本来这个制度挺好的,但在实行中走了样,利益输送,卖官鬻爵,最终还是成了有统治阶级把持的通道,寒门士子根本没有机会。

到了隋朝,一改以前的选人用人制度,开设科举,开科取士,使得天下才子不论贫寒都有机会做官,都有机会向上流动阶层。隋朝是封建王朝制度的开创者,创立了好多制度,像三省六部制等许多重要政治制度都被后世所模仿,虽然隋朝只有短短38年,但是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功劳却不逊于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科举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到了唐朝,继续发展,就像今天的高考分为文科理科一样,科举也开始出现文举、武举并行的时代,功夫好的少年们也可以通过参加武举做将军什么的,科举开始呈现多样化,这还不算什么,文举还衍生出多种科目,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但后来进士科、明经科逐渐成为主流,武则天时期的大唐名相狄仁杰就是通过明经科考上的,明经科相对进士科稍稍好考一点,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代高考的艺术生考试一样。随后,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考试题目有严格规定,行文形式也有固定模式,因此被称为八股取士,逐渐衰落。

科举的体系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多层级的,学子们要分阶段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以明朝为例,乡试是由北京南京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因为常常在秋天举行,也叫秋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例如江南贡院等。再乡试考中的都叫举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经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接下来就是更高级别的会试了。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在会试中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最后一级就是殿试了,最早的殿试是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古代殿试一般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参加的主要是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会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考试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三名就是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科举名人

中国第一名状元叫做孙伏伽,唐朝人。最后一名状元叫做刘春霖,清代河间府人。当然还有很多科举牛人,比如张謇、陈继昌等人。

当然近代以来,科举制度终结,现代考试制度出现,但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还是有巨大贡献的。

1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