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湖南日报,作者成新平
去年底,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给我送来了一本散文集《沙河弯弯》,30余万字,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他就是此书作者。他中等身体,皮肤黝黑,衣着朴素,其貌不扬,骨子里依然保持着一种农民纯朴与本真。
他叫贺楚建,在衡南县冠市镇红花村土生土长,1980年从衡南县第一中学毕业,高考落榜后,本想去复读,可弟弟正在读高中,家里太苦,无法承担两个高中生的费用,只有忍痛割爱,选择回乡,一边种田,一边学做木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改革开放的浪潮连天涌动,按捺不住躁动之心的贺楚建举家进城,在衡阳摆地摊、卖小菜、做家具、开沙发店,后又转行做起了农机生意,一干就是20余年,渐渐有了积蓄,后成为享誉一方的“富豪”。
如今,贺楚建在城里买了房子,儿女进城参加了工作,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但他仍抑制不住那颗躁动的心。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他重拾纸笔,重温青年时代的文学梦想。
《沙河水暖》是一本专门为农村植物写的一本散文集,分为“稻花香里说丰年”“夜雨剪春韭”“豆蒄梢头二月初”“月随瓜架漏”“菜农自古好粗腰”“时挑野菜和根煮”“绿悠媚清涟”“故乡花海别样美”8个章节,共129篇文章,涉及118种植物。
近两个月,我每晚静静地坐在台灯下品读、欣赏、沉醉,那无比熟悉的养育我们的水稻、蔬菜、瓜果不断地朝我涌来,又不断地从我眼前离去,自然让我萌发不少感慨、遐思,产生不少共鸣。
情真动人心。真情、乡情、民情是《沙河水暖》的一大特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具有独特细致的观察能力,对农村的一草一木均有特别的感情,这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都是最原始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些感情真挚的文字透露出一种写作激情,一种对故乡风物的无限热爱,一种对养育村民的田园山水无限感激之情。
“春雷一响,云块一聚,村民立即肩挑箢箕手拿镰刀,从园土里割来薯藤,挑到各自家门口。一根薯藤要剪好几截,薯叶向上,顺着一个方向倾斜,女人莳薯藤,男人挑施土杂肥,一般是夫唱妇随。
——《沙河水暖》”
“随着水位下降,各种鱼儿预感情况不妙,在泥水里到处乱窜,有的钻进残荷败叶中,只露出一张一合的嘴,有的躲进稀泥里,露出一丝黑脊背。这时候,年轻力壮的男人们下塘捉鱼了,岸边围满了看热闹的男女老少……
——《沙河水暖》”
好一幅鲜活的劳动镜头,好一幅热闹的捉鱼场景,好一幅暖心的农家画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活灵活现。
写文章就是要像贺楚建这样有感而发,以情动人却不煽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的确,真情实感方可捕捉细节,描绘现场,见证历史,滋养心灵。
朴实出佳作。翻开《沙河水暖》,自始至终流淌着一个“实”字,那朴实的文字比比皆是。朴实的人真实自然,朴实的文字平和安静。人的朴实,源于自信,文的朴实,来自心灵。
文如其人。贺楚建以田园、乡村植物为吟咏对象,将朴素细腻的笔触伸向广袤丰沃的田野、乡风淳朴的农家以及辛勤耕作的农民,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生态画卷,表达了人们对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沙河水暖》始终张扬着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仿佛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贺楚建的文字简洁朴素,细致纯真,深沉稳重。他笔下的荷塘“荷叶上青蛙打坐,荷叶下青萍依依,菱角浓浓,仿佛只有莲子塘里最清凉”;他笔下的芋子“滑滑嫩嫩,甜甜糯糯,清清香香,既能下饭又能当饭吃,人见人爱”。
越是朴实的作品越纯真,越持久,越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他写“绿豆只需一个小孔蜗居,便能凭借一点点尘土力量,仰仗阳光慢慢生长。干了一上午农活的村民,回到家喝碗绿豆汤,立马神清气爽,精神抖擞”;他写丝瓜“一根根枝条和根须如蛇头般向上抬越或向下探索,四处蔓延。只半个月功夫,茎叶处绽开黄澄澄的花朵和宽大的绿叶,满眼都是花的世界,绿的海洋”……
苦难成财富。《沙河水暖》中的第三特色是“苦”,清苦、辛苦、劳苦……贯穿着作品中的每个章节。“发现没有成活的,会及时补蔸;发现土地结块的,及时挥锄轻轻松动泥土,一边顶着烈日除草,一边采取措施防治卷叶虫和钻心虫”“‘做呷做呷,做了才有呷。’这。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村民通常是收工之后,头戴草帽采摘豆荚,满头大汗,手脚常被虫子咬得红红点点。
——《沙河水暖》”
“吃菜容易种菜难。在‘豆瓜子’成熟期,采‘豆瓜子’,灌‘豆瓜子’,卖‘豆瓜子’,晒‘豆瓜子’,成为故乡农民每天的必修课,他们不会停下在外忙碌的脚,个中辛苦,自不用说……
——《沙河水暖》”
尝试过种田耕田的苦后,什么苦也不算苦,什么累也不是累,劳作中的“苦”映衬着生活中的“甜”,贺楚建想竭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富了“口袋”富“脑袋”的人生追求,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告诫人们:只要心还活着,生命就永远不会枯萎;无论你在什么地方,身处什么位置,千万不要忘记家乡田园,千万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粮食瓜果和蔬菜,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贺楚建告诉我,写完这组故乡植物系列散文后,他还将继续写下去,决不停歇。
当然,贺楚建的作品并非完美无缺。他的散文写得还不够含蓄,甚至过于直白,就像他当农民说话办事一般“直来直去”,乃至不少篇目缺乏打磨,构思也不够巧妙,少了意境与韵味,读起来不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享受。另外,每篇文章的结构与构思几乎千篇一律,缺乏“长江后江推前浪”“世事如棋局局新”式的谋篇布局,难以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实,我们不能用太多“条条框框”来要求一个农民作家,这样实在过于苛刻。当个农民不容易,当个农民作家更不容易,为了写作,不知他克服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由此联想到南岳衡山半山亭上的一副对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
每个人都了不起,要奋斗就会有奇迹。
是为序。
内容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成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