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远是个中国人!”在苏州浏河镇的紫薇树下,一块墓碑上刻着八个显眼的大字,这是逝者回到故乡后留下的深深思念。这里安息的是吴健雄,一位非常厉害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她因为没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争议。
她作为一位不为人知的研究人员,帮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被人称作“原子弹之母”和“东方的居里夫人”,但却很难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吴健雄到底是谁呢?她去世后,为什么会把那句话刻在墓碑上?又为啥会让学术圈的很多人为她感到不平?
一听“吴健雄”这个名字,不少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个威猛高大的男士,但其实不是,吴健雄是个温柔如水的江南姑娘。
不过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有气势,吴健雄虽然是女性,但她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在制造原子弹的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大家肯定都听过美国的“曼哈顿计划”。1942年6月,美国开始着手利用核裂变来造原子弹,还给这个计划起了个名儿,叫“曼哈顿计划”。这次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
吴健雄在“曼哈顿计划”里,可是个关键人物,作用大得很。不过刚开始,她因为国籍和性别的原因,根本没资格参与这项研究。吴健雄到了美国,就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着国际上特别有名的物理学家学习,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早在1938年,他就动手做了原子核物理实验,还把这次实验的结果写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发表在了物理学界大名鼎鼎的《物理评论》杂志上。
吴健雄非常出色,这是大家都公认的。但遗憾的是,那时候的美国存在严重的国籍偏见。吴健雄坚持不改国籍,所以尽管她在物理学界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博士毕业后还是没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吴健雄想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挖得更深,所以决定留在实验室,继续干研究员的工作。直到“曼哈顿计划”碰到难题后,美国人才琢磨着要不要让吴健雄加入他们的研究团队。
那时候,美国为了使出大招造出最厉害的核武器——原子弹,就使劲拉拢西方世界里的顶尖科学家们,一起来搞了个“曼哈顿计划”。谁也没想到,尽管有很多厉害的人,但还是碰到了一个大家伙都头疼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在核爆炸发生的时候,让中子少跑掉一些呢。由于很多中子不见了,核爆炸后本该继续的链式反应就停了。这让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说来也巧,吴间雄以前研究过铀原子核分裂后会产生什么,这个消息让大家觉得破解有望了。所以他们赶紧联系了吴健雄,请她加入这次的“曼哈顿计划”,一起研究原子弹。吴健雄一听,立刻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她不分昼夜地努力,最终找回了丢失的中子,这才让原子弹得以成功研发。
但美国人却对吴健雄的付出只字不提,还把她在这次研究中的贡献给忽略了。美国人绝不会让别人发现,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竟然得靠一个中国女性来推动,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种羞辱。
就是因为这样,吴健雄虽然贡献巨大却一直没被人知道。直到1992年,因为一个奖项的颁发,大家才了解到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吴健雄可是立下了大功。吴健雄非常出色,这是大家公认的。她一辈子取得的成就很不容易,这都多亏了家人、朋友和爱人的支持与陪伴。
吴健雄1912年在浏河镇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出生。她名字里有“健”这个偏男性化的字,仅仅是因为家族习惯按族谱辈分起名,而她刚好轮到“健”字辈。吴健雄的爸爸吴仲裔给她起了个小名叫“薇薇”,原因是他家里种了一棵紫薇树,他盼着女儿能像紫薇花那样文静优雅。后来,吴健雄的墓碑也被安放在了这棵紫薇树下。吴仲裔学过打仗的道理,武功很厉害,还上过战场和敌人干过仗,他从来不把那些老规矩放在眼里。
所以,吴健雄在父亲的开明教育下,跟人们印象中那种温柔的苏州女孩不太一样,她性格豪爽,一点也不害羞装假。爸爸不太在乎女孩子要守的那些规矩,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吴仲裔心里深深记着,男女应该平等。
回家后,他在浏河镇开了第一所专门教女孩子技能的职业学校,而他女儿吴健雄,很自然地就在这所学校上学了。吴健雄从小就特别聪明,书里的知识她看一遍就能记住,在学校里成绩总是排在最前面,比镇上的男孩子还要出色。而且,吴仲裔为了让女儿能多见世面,不光待在浏河镇这个小地方,特地给吴健雄买了台收音机。吴健雄通过收音机听到了好多新鲜事儿,这让还是个小娃娃的她对所有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里直琢磨这收音机咋就能放出声音来呢。
看着女儿正朝着自己期盼的道路前进,吴仲裔心里乐开了花,总爱跟她分享一些有趣的科学小故事和科普知识。爸爸吴仲裔用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为聪明伶俐的吴健雄日后的科学探索之路铺好了结实的基石。值得一提的是,吴健雄后来有幸碰到了自己的好老师好朋友胡适。胡适是个大名人,他是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写了很多大家都爱读的好文章。
吴健雄读了胡适的文章后,觉得胡适特别有才华,思想也让人十分佩服。有次碰巧的机会,她亲眼目睹了胡适现场演讲的风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喜欢得不得了,还铁了心要跟着胡适学习。但胡适起初对吴健雄并没有啥特别的感觉,后来他俩能扯上关系,也就是因为一次历史考试罢了。
那次考试挺有挑战性,本来给考生们三个小时来完成,但吴健雄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交卷了。这个举动引起了胡适的注意,当他看了她的试卷后,简直让胡适大吃一惊。吴健雄回答问题时思路顺畅无阻,让人挑不出错,监考这场考试的胡适老师当场给了她满分,这事后来成了胡适经常乐呵呵提起的一件事。
1930年,吴健雄在中央大学念书,那会儿她还没在物理系,不过在学习过程中,吴健雄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物理,根本停不下来。她经常跑图书馆查找物理知识,被那奇妙的物理世界迷得不行,结果才一个学期,吴健雄就毫不犹豫地提交了转专业的申请。
从那以后,物理就成了吴健雄生活的中心,她总是深深沉浸在学术研究中不能自拔。后来,在老爸的支持下,她还跑到美国去深造了。刚好,在抗日战争那会儿,胡适当上了驻美国的大使,这让他有了机会去看望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读物理博士的学生吴健雄。其实他们俩经常写信聊天,大家都知道这是师徒间的情谊,不过有时候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烦心。
吴健雄有次在给胡适的信里说到,她听到过一些风言风语,比如说北大有个女老师对胡适有意思之类的传闻。吴健雄心里不由得感叹,一遍遍在心里跟胡适说,自己对他的尊敬是真心实意的,绝对没有世人那种误会的感情。胡适当然很关心自己的学生,外出旅行时,要是碰巧看到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的书,他就会特地买下来,然后寄给在美国的吴健雄去看。
吴健雄的生命里,胡适和她父亲都是很重要的人,他们给对了方向,让吴健雄顺利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那块钥匙。
1956年,吴健雄通过没日没夜的努力,终于用实验验证了在弱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宇称是不对称的这个发现。她的这个研究不光解决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来的问题,让自己在物理学上达到了顶峰,还在物理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不过挺遗憾的,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说“宇称不守恒”的奖,只写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名字,却没提到她。不过吴健雄并不觉得遗憾,对她来说,能研究出对大家有好处的研究成果,比拿奖更让人开心。吴健雄凭借自己的聪明勤奋,赢得了属于她的辉煌成就。除了诺贝尔奖,物理界的大奖她几乎都收入囊中。
但在美国工作很长时间,却从未让吴健雄的爱国情怀有丝毫减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吴健雄每天都身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开衩旗袍,自信满满地站在讲台上,以优雅的姿态讲解物理知识,就连做实验时,她也会在外面套上实验服。那时候,有个说法挺流行,说吴健雄穿着旗袍去搞原子弹研究。她老爱穿旗袍,一来是因为旗袍是她家乡的标志,二来是想在重要的场合,向全世界秀一秀咱们中国的风采。
而且,吴健雄心里总惦记着家乡和国内的教育进步。1977年,她和丈夫以及李政道先生一块儿,给国内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写了封信,建议中国在建造高能加速器时,应该挑个既省钱又能探索很多物理问题的方案。1984年以后,吴健雄经常和老公一起去北京高能所看看。当他们参观对撞机和谱仪实验室时,吴健雄也会给出一些非常专业的意见。
她把自己多年来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别人,就为了让祖国能在某个领域更上一层楼。1992年,吴健雄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聚会,会上,她时不时询问起国内关于对撞机和谱仪的研究进展。1946年,吴健雄听说有位美国教授快退休了,想把他的藏书送给一所大学。
她一个劲儿地向教授夸赞北京大学,经过她的不停奔走,这批宝贵的图书终于送到了北京大学,给北大的学生们带来了更好的学习资料。吴健雄晚年经常利用自己在国外的朋友关系,邀请国内外杰出的科学家到学校当顾问,助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
她一辈子都过得非常节省,但为了设立“吴仲裔奖学金”,把她多年攒下的钱都捐了出来,就想多为祖国培养些有学问的人才。连周恩来总理都亲自迎接了吴健雄,还夸她是华人的优秀榜样,让华人和全世界都为之自豪。1997年2月16日,八十五岁的吴健雄因病在美国纽约去世了。
就在她去世前两天,吴健雄心里还惦记着祖国的教育。她特地给侄子打了个电话,让他帮忙联系老家的有关部门,说自己想再捐200万,建一栋现代化的实验大楼。到现在为止,吴健雄已经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捐了600多万元的善款。吴健雄去世后,她老公把她的骨灰带回了老家,葬在了她爸爸当年亲手栽的那棵紫薇树下。
遵照吴健雄的生前愿望,她的墓碑上被刻上了“永远的中华儿女!”这句话,以此表达她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1990年的时候,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一颗小行星起了个新名字,叫“吴健雄星”,这颗小行星的编号是2752。吴健雄的老家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是用她的名字来命名的。
学校里有很多以她命名的广场、纪念馆这些地方,还把她穿过的旗袍、用过的打字机都摆在了纪念馆里,让以后的人都能知道吴健雄的辉煌事迹。吴健雄怀揣理想,跑到美国去了,因为她特别拼,最后成功造出了原子弹,为打败法西斯立下了大功。
之后,就算美国政府故意阻拦,也没能挡住她想回国的想法,吴健雄一直没忘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吴健雄对原子弹贡献特别大,她为祖国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会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