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大家都知道,因为越南忘恩负义,背信弃义,频繁越境挑起事端,导致我方边境居民屡遭不幸,流血事件频发。面对如此挑衅,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这场战事里,中国军队仅用28天便兵临越南首都-河内城下,旋即在欧美等国还未来得反应指责中国“侵略”行径之时,便转身扬长而去,打得越军溃不成军,使其在此后40多年都没缓过气来,无力再去宣示南亚小霸主地位。
这种碾压性的胜利,无疑问让国人大为解气。
然而在辉煌胜利的背后,解放军在正面战场上的长驱猛进的背后,除了正面作战的主力部队的解放军战士们舍死忘生的英勇作战,以及后勤支前的几十万民兵和医护人员奋不顾身的追随之外,还有一支执行大纵深穿插任务的快速先遣部队的付出,他们的功绩同样不可磨灭。正是由于他们与正面作战部队紧密配合,才共同书写成就了这场战争的传奇篇章。
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纵深任务
在反击战的号角正式吹响前,如何作战,在战前军委群策群力经过了好一番深思深思熟虑。最初,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提出的是 “全线展开,同步推进,浅进纵深,分割包围,稳扎稳打,各个歼灭” 的作战方针。
这一方针本是基于对越作战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军的优势与特点所制定,较为稳妥。然而,军委经过研究后,认为要采取大纵深战役穿插的打法,即 “断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其目的是迅速深入越南境内,切断越军的退路,形成包围之势,以便更好地歼灭敌人。
执行大纵深任务的先遣部队,兵分多路,不但要负责沿途摸清敌情,同时配合主力围歼穿插地域的敌军。
直白一点地说,就是一个个插入敌区的钉子,主要的任务是既要阻敌增援又要防敌逃跑。
这一方针的改变,既体现了军委对战争局势的高瞻
在大纵深任务的执行中,广州军区的 41 军和 42 军担当了重要角色。战士们兵分多路,分别从念井和布局方向出击,向高平市实施快速穿插。尽管穿插线路总长约九十多公里,沿途山路崎岖地势险峻难行,草深林密,还敌阻重重,但是战士们仍然个个士气高昂,抱着必胜的信念踏上了征程。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装备,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完成任务,为祖国争光。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越南北部的山岳丛林地形复杂,道路稀少且狭窄,路况极差,这严重限制了部队的行动速度。41 军主力为了按时插到指定位置,只能不顾一切地向前猛冲,根本无暇巩固所经过的走廊。而 42 军主力在前进过程中遭遇了越军炸坝放水,在班翁地段形成了泥泞路段,附近又没有迂回道路可供利用,导致交通严重堵塞,部队前进困难重重。不仅如此,沿途的越军还凭借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不断地在交通线上进行捣乱,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其中,121 师作为北线穿插部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他们不仅要应对越军的袭击和阻击,还陷入了长期断粮的困境。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前勤部队组织了多次送粮行动,每一次送粮都充满了危险和挑战。
越军试图切断我军的粮道,削弱我们的战斗力,而我军的送粮部队则凭借着勇气和智慧,一次次地突破越军的封锁,将宝贵的粮食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
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军战士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战斗技能,逐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经过艰苦的战斗,我军成功地深入到了越南境内的纵深地带,切断了越军的补给线和退路,对越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然而,大纵深任务的执行过程并非完全一帆风顺。
在清晨的浓雾中,123师的李德元副师长带领的侦察大队就曾与越军不期而遇,双方迅速交火,陷入了对峙状态。
晨光初破,雾气渐散,李副师长才惊觉队伍已然误入险境,山峦环绕,山头上全是敌军所在,甚至敌前哨就在队伍后头的山岗上。
敌人凭借高地之利,将山下的局势尽收眼底,不断投掷手榴弹,并从高处压制我方火力。战士们只能分散趴在地上,借草木掩身,艰难地进行还击。
在这危急关头,李副师长趴在两根竹子后,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指挥着作战。
居高临下的敌人很快发现我方指挥所在,集中火力向他猛烈攻击。一连串的爆炸声中,李副师长接连中弹,但他仍然坚持作战指挥。
左手中枪,包上,继续;右手中枪,裹上,继续;肩膀、大腿相继中弹受伤,身边警务战士奋力为他包扎伤口,不幸的是,子弹穿透战士的腰,又打断了他的另一条大腿。
在这场对峙中,电台台长、报务主任全部都牺牲了,联络师指挥部的电台也被摧毁了。
此时,身受重伤,双手双脚都无法动弹的李副师长的身边此时,仅剩下的警卫员和工兵排长,但他仍冷静地让没有负伤的工兵排长王慎将战略情报和被伏击的消息突围带给师指挥所,
趴在不远处2连指导员朱金珍,毫不犹豫地站起,拿着起冲锋枪猛扫敌人,为王慎平提供掩护,壮烈牺牲。
另一名战士则借机跑上后方山头,消灭部分敌人。为王慎平的成功突围创造了条件。王慎平最终成功将信息送达师前指挥部。
直到下午四点增援部队赶到才将李德元救上山头。
直到下午四点,增援部队——接到师前指命令的367团2营的4、5、6连赶到现场,才将李德元副师长救上山头。
在此战中,4连的刘粵军连长表现特出,他身先士卒,右手提着冲锋枪,腰里别着电台,扎进裤腰的上衣里还放了几个满弹的弹匣,状如疯虎边打边冲锋,把敌人的胆子都吓破了。也给现场的战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多年后的采访回忆到此时,这一幕依然被提及,成为了一段传奇佳话。
在这次营救行动中,救援部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五名战士壮烈牺牲,三人身负重伤。
虽然我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越军的包围和打击,但由于越军迅速转入了化整为零的游击作战,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与我军展开了周旋。再加上高平战区的面积高达 2400 平方公里,复杂的喀斯特地形给我军的清剿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直到战争结束,我军也未能彻底解决高平战区的敌人。
李德元副师长个人经历
李德元
李德元,一个来自河北高邑的硬汉,他的家乡在1945年就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7年9月,当年仅13岁的他,还是个稚嫩的娃娃,却对从门前经过的解放军队伍充满了向往。看到那些英勇的战士,他和小伙伴们一起,一路跟随着部队不肯走,那份对革命的热爱和执着,最终让他被收纳为司号员。
从那一刻起,李德元便踏上了军旅生涯的征途。他从一个小小的稚嫩的娃娃兵,逐渐成长为铁骨铮铮的汉子。在部队里,他历经磨砺,从通信员、警卫员一步步走来,参与了天堻、太原等战役,每一次战斗都让他更加坚定和勇敢。
解放后,部队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将他送去学校深造。在那里,他勤奋学习,最终以优等生的身份毕业。毕业后,他回到了部队,加入了塔山英雄团,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从连长一步步晋升到了团长,每一次晋升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智慧。
到了1979年,对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爆发,李德元已经累升到副师长的职位。他率领部队冲锋陷阵,英勇无畏,为国家的安全和尊严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荣立二等功3次,战斗小功1次,这些荣誉见证了他的英勇和贡献。
战后,李德元虽然身负重伤,伤愈后他依然带着战残继续工作了两年。1983年,他光荣离休。
刘粵军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此次救援中表现表现尤为突出的刘粤军连长了。
他是一位根正苗红的红二代。
祖籍山东荣成市桥头镇人,他的父亲,一位胶东渡的老八路,曾亲身经历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更担任过41军政治部副主任,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刘粤军自幼便对军人这一崇高职业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与憧憬。
1969年12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刘粤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从军之路,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部队中,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军事的敏锐洞察力,迅速崭露头角。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英勇无畏,指挥若定,为部队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此被授予二等功,其英勇形象甚至登上了《解放军画报》的封面,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然而,这仅仅是刘粤军辉煌军旅生涯的开始。此后,他历任陆军排长、连长、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等职务,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智慧。1999年7月,他被授予少将军衔;2008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15年7月,更是荣升为上将军衔。这一连串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为部队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认可。
更是第一任驻澳门部队司令员,后历任广州军区第四十二集团军军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司令员、东部战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刘粤军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无论是在军事训练、装备建设还是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提升我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8月11日,刘粤军被任命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参考资料
一生荣光耀八桂/李德元-身先士卒 冲锋在前【DB】八桂国防
武侠.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司令员首次披露成长经历:刘粤军口述实录[J].时代潮,2000,(4):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