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聪明长大后为什么平庸了?还抑郁、精分,出现人格问题

云尔育儿知识 2024-02-29 19:02:21

我指导的一位著名大学的学生给我发来北京某著名大学招生办网页的一篇文章:未名新语:“心怀凌云志,身兼济世情”,我读了这篇文章的心情可以用震撼一词来形容。他说:云尔老师,这位作者是我的同学,不过,他已经不在了!不是车祸也不是疾病,是自己跳的。我听到这句话并没有感到震惊,因为我听到或者接触过太多这种案例。我在思考:为什么这样优秀的孩子会有这种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呐喊:救救孩子!

我经历过更多的是“伤仲永”这样的案例,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儿童少年时期表现的非常聪明的孩子,有些堪称为“神童”,而且有些孩子一直到大学都很优秀,可是为什么这样的孩子后来抑郁、双相、精分了呢?有些还出现了人格问题!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呢?有没有一个普遍的诱发因素?有没有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这些疑问几乎天天都在我的头脑里面翻腾。

很可惜!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就像没有找到生命的起源,没有找到人类的起源,没有找到太阳系的起源,没有找到宇宙的起源一样,人类也没有找到心理问题的起源,更没有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真可谓:幸福的人都有着同样的幸福,不幸的人却有着各自的不幸。

不过很多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都探索出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在各种心理问题的人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说:为什么小时候很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却变得平庸?甚至有些抑郁、精分了呢?因为父母理解的聪明是调皮、机灵、能言善辩,而真正的聪明是专注力强、思维缜密、自律、有目标。我认为真正的聪明人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而且做人做事有原则,有底线,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心理学家劳拉·伯克在她的书中讲到:家长对儿童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破坏大脑的潜能。各种费用昂贵的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出现,对婴儿进行各种训练,对年龄稍大的学步儿童,进行全部课程学习,如阅读、数学、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等。美国天普大学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凯西·赫什·帕塞克(Kathy Hirsh-Pasek)研究发现这种对儿童的早期学习训练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更聪明的“超级宝宝”。相反,对婴儿进行那些他们还没有做好接受准备的训练,只会导致他们退缩,削弱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一种类似于刺激剥夺的后果,也就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对他不再产生任何吸引力。

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尔1999年的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在人生早期几年里存在着技能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该给婴儿和幼儿提供适合这个年龄的游戏材料,让他们参与有趣的日常活动,如一起吃饭、玩躲猫猫、睡前洗澡、谈论小画书和唱歌等。

我们已经知道,年幼时迅速发育的大脑非常脆弱,容易受伤害,包括危险物质、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营养不良、刺激剥夺以及长期压力等等。研究者认为,过度的早期学习同样会伤害大脑,损害神经回路,减弱大脑对日常经验的敏感性,而这些经验是健康的生命开端所必需的。此外,当那些“益智”课程没有使自己的孩子变成神童时,失望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笨蛋。

人的大脑有一个很坏的习惯:当你认为孩子很笨的时候,你会不断地给孩子出难题去印证的判断。孩子在你不断地试错中,就会渐渐地按照你给他设定的路线走下去,直到他真的成为一个笨蛋。

因为在这种思想意识下,家长必然会焦虑、抑郁,而这种情绪也必然会传递给孩子,而父母一旦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孩子很笨,就会不断去印证你的结论,不断地朝向笨孩子的方向发展,而你永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孩子的努力。孩子也在不断的失败中尝试对自己的失望,进而产生绝望,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

0 阅读:307

云尔育儿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