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旋氨氯地平:
近年来,多个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普利类降压药(ACEI)或沙坦类降压药(ARB)在减少甚至逆转尿白蛋白方面优于其他降压药物,这一效应得力于ACEI或ARB对于肾小球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其降低蛋白尿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降血压作用,从而奠定了这类药物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中的地位。左旋氨氯地平属于钙拮抗剂,通过动脉的扩张而降低血压,是目前降低全身系统动脉压最有效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从机制上看,ACEI或ARB扩张出球小动脉,而钙拮抗剂扩张入球小动脉及肾动脉,两者联合则可使系统血压降低,并不增加肾小球囊内的压力,还可以改善肾脏的血流。在这点上是明显优于ACEI或ARB联合利尿剂的方案(降低了肾血流)。同时基础研究也证实,左旋氨氯地平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一氧化氮(NO)的生成,从而改善海绵体供血,改善高血压患者勃起功能。临床研究证实,在应用ACEI或ARB血压控制不达标,同时合并微量蛋白尿的高血压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钙拮抗剂左旋氨氯地平,既能使血压进一步控制达标,同时可以显著的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甚至可以使大部分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转阴,从而达到逆转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的目的。其器官保护作用明显优于ACEI或ARB联合使用利尿剂氢氯噻嗪。

2、缬沙坦:
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血管紧张素II(Ang Ⅱ)与血管紧张素的结合,进而影响醛固酮的释放和血管收缩作用起到降压作用,对儿茶酚胺的水平也有降低作用,由于AngⅡ受体主要存在在与心肌组织和血管中,因此使用后并不会引起心率增快。而且缬沙坦不作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肾素等受体,因此在控制调节血压的同时对钠离子通道并不抑制,不影响缓激肽的降解,所以咳嗽等副作用不会发生。此外,缬沙坦降血压同时还可以减低肾小球高滤过、减轻蛋白尿、抗氧化、减轻肾小球基底膜损害,从而延缓慢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效改善预后。最后,缬沙坦还能保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减少病理状态下内皮素的释放,促进一氧化氮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合成和释放,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从而改善海绵体血流灌注,增强勃起功能。

3、依那普利:
依那普利为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主要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造成全身血管舒张,引起血压下降,其扩血管效应缓慢而持久。此外,依那普利在降压同时,还能有效逆转心肌肥厚、改善胰岛素抵抗力、减轻心脏负荷、抑制心肌细胞纤维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房颤电重构、改善脂质代谢。依那普利还能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降低肾小球囊内压,减少血浆大分子滤出,并改善滤过膜的电荷分布,减少蛋白尿及尿蛋白排泄对肾小球间质的损伤,目前依那普利已被广泛应用于早、中期慢性肾脏疾病的治疗。最后,依那普利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扩张血管来改善海绵体灌注,长期用药可以通过阻断Ang Ⅱ来发挥作用,Ang Ⅱ可以促进阴茎血管胶原组织增殖,使血管管腔变窄。

4、奈必洛尔:
本药是一种新型降血压药,属于亲脂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① 高度选择性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② 调节血管内皮释放一氧化氮, 引起血管生理性扩张作用,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同时可降低动、静脉血管阻力;③ 诱导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扩张,有保护心肌细胞免于单电子氧损伤作用,预防由血管内皮失调而引起的动脉粥状血管硬化,且所需浓度比其他β阻滞剂更低。④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相反,它对左室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脏前负荷,心脏后负荷无变化或略有下降;⑤能增加运动时每搏输出量,增加运动心输出量时,通过血管内皮释放一氧化氮,而扩张血管并显著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⑥可以促进一氧化氮的释放,不会引起勃起功能障碍,可能对勃起功能还有一定改善作用。
本品对于β1受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不会引起支气管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无内源性拟交感活性,无膜稳定作用,且不和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受体、肾上腺素能α1和α2受体结合,对糖脂代谢无不利影。本药为消旋体,其主要作用来自右旋体,其他作用则依赖于左旋体和右旋体的共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