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2 日清晨,武汉某写字楼的保洁阿姨像往常一样推开教培机构的休息室,却发现 27 岁的李航趴在折叠床上一动不动,电脑屏幕还亮着未保存的课件,旁边散落着几页婚礼筹备清单 —— 距离他和未婚妻原定的五一婚礼,只剩下 7 天。一、从寒门贵子到职场 “永动机”:他用透支书写人生逆袭这个来自湖北钟祥的年轻人,人生前 27 年都在与命运赛跑。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含辛茹苦供他读书,他用优异成绩考入武汉某 211 大学,大四就靠兼职教培课程自力更生。同事回忆,他办公桌上常年摆着母亲寄来的腌菜罐,抽屉深处藏着与未婚妻的婚纱照 —— 那是他们去年在江滩拍的,背景里的樱花正盛,两人笑说要把婚礼定在春天。

谁也没想到,这场期待已久的婚礼会以悲剧收场。4 月初开始,为了冲刺学生续费和筹备婚礼,他开启了 “14 小时工作制”:每天上午 10 点到岗,深夜 12 点后才结束工作,连续 18 天没有休息。4 月 21 日原本是调休日,他却因为 “毕业班课程不能断” 选择留在公司,凌晨 1 点还在家长群回复答疑,谁能想到,这竟是他最后的工作记录。二、生命最后 24 小时:加班到凌晨,倒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里4 月 21 日晚 8 点,未婚妻曾给他打电话:“明天要不要回家吃妈做的排骨?” 他说手头还有 3 份试卷没批改,等忙完这波就休假。然而到了 9 点,消息不再回复,电话无人接听。焦急的未婚妻联系家人赶到公司,却因门禁无法进入,报警搜寻未果。直到次日清晨,保洁阿姨发现他时,身体已经冰冷,急救人员确认:死因是过度劳累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更令人心碎的细节陆续曝光:他的抽屉里整齐码着未拆封的喜糖,包装上印着 “余生请多指教”;手机备忘录里记着婚礼流程,精确到 “5 月 1 日 8 点接亲,10 点敬茶”;而公司系统显示,他过去 18 天累计工作时长超过 252 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每月 36 小时加班上限。三、教培行业 “加班潜规则”:当 “奋斗” 变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李航的悲剧并非个例。据业内人士透露,教培机构普遍实行 “课时费 + 续班奖” 考核模式,员工为了万元绩效常常主动 “自愿加班”,实际是被 KPI 倒逼的无奈选择。某离职同事爆料:“说是弹性工作,其实每天要处理上百条家长信息,凌晨回复消息是常态,不加班就意味着业绩垫底,随时可能被淘汰。”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事发后回应 “当天未安排加班”,但考勤记录显示,其所在团队 4 月日均下班时间超过 23 点,所谓 “倒休” 不过是换个名目让员工自行消化加班时长。这种将超时工作包装成 “职业追求” 的行业潜规则,让无数年轻人在 “用命换钱” 的循环中透支健康。

四、迟到的警示:比加班更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漠视李航的离世,撕开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一边是房贷、婚礼等现实压力,一边是 “996”“007” 的职场常态,健康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筹码。数据显示,教培行业从业者抑郁倾向率达 38.7%,是普通白领的 2.3 倍,而因过度加班导致的猝死事件,近五年增长了 60%。但比悲剧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企业对生命的漠视。当保洁阿姨发现异常时,公司第一时间通知员工 “因网络故障调休”,却没有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当家属追问加班细节时,相关负责人避重就轻,试图用 “人道主义补偿” 平息事件。这种对劳动者权益的忽视,才是压垮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写在最后:请在拼命前,先学会爱自己李航的故事里,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影子:我们总以为 “再坚持一下” 就能迎来曙光,却忘了生命没有重启键。他抽屉里的喜糖、未发出的请柬、未完成的课件,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残酷的事实:任何成功,都不该以生命为代价。五一假期临近,本该是他牵着新娘走过红毯的日子,如今却只剩未婚妻抱着婚纱照以泪洗面。这场悲剧提醒我们:职场奋斗的意义,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美好永远停留在计划里。请记住,你的健康,永远比 KPI 更重要;你的生命,永远比加班更珍贵。愿天堂没有加班,愿每个拼命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