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柯达,那一抹靓丽的黄色招牌,以及脍炙人口的“柯达一刻”广告语,瞬间就能勾起一代人对于摄影摄像最初的美好回忆。
这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胶卷公司,堪称传奇。
胶卷时代的辉煌霸主
19世纪80年代,纽约银行职员乔治?伊士曼受同事启发踏入摄影领域,彼时摄影设备极为繁杂昂贵,一套完整装备需马车装载,售价近百美元(按当时购买力换算约如今3000美元),仅为少数人消遣。
伊士曼决心改变这一现状,让摄影如使用铅笔般便捷,让大众共享摄影欢乐。他将自家厨房改造成实验室,埋头钻研,1880年发明干凝胶,使底片变为干片,扩大曝光时间限制,后又发明乳胶涂敷机能批量生产干片,成立伊士曼干板制造公司,这便是柯达前身。
创业初期,面对钢板质量问题,伊士曼不惜重金召回退款,坚守用户信任,为柯达奠定注重用户粘性与品牌忠诚度的核心理念。
此后柯达一路高歌猛进。1886年研制出卷式感光胶卷“伊士曼胶卷”,开启胶卷时代;1888年,第一台小型照相机柯达一号问世,宣告摄影爱好者用马车装载器材时代终结,柯达公司正式成立,其先胶卷后相机的发展路径也由此确立。
柯达首批投放市场的照相机售价25美元,还搭配可拍100张照片的胶卷,消费者拍完寄回公司冲洗印制,柯达打出“你只需按下快门,其他的事情我们来做”的经典广告语,配合报纸头版广告,迅速打响知名度。
1891年,托马?爱迪生基于感光胶卷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柯达借此顺势进入电影胶片领域。
1900年,柯达推出售价仅1美元的勃朗宁方形廉价照相机,全球销量上百万台,真正实现摄影大众化。柯达凭借“剃须刀盈利模式”,以低价相机绑定客户,靠高价胶卷赚取利润,不仅让摄影走进千家万户,更为自身带来长期稳定收益。
凭借划时代产品,柯达在全球开疆拓土,在欧洲、南美、亚洲诸多国家设立销售机构,雇员数量激增。到1930年,柯达占据摄影器材市场75%份额,独揽超90%利润,入选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成为商界巨擘,其发展历程堪称世界摄影行业发展的缩影。
后续几十年,柯达持续创新,1935年推出全球首款商用彩色胶卷柯达康彩色胶卷,1957年、1972年多款相机销量惊人,柯达几乎等同于摄影器材行业代名词,市值一度仅次于IBM等巨头。
危机四伏:竞争对手崛起与创新滞后
然而,柯达的辉煌并未一直延续。
大洋彼岸的日本,富士写真胶片株式会社于1934年成立,两年后进军感光胶卷市场,凭借本土优势与持续研发逐渐壮大。美国本土的宝利来公司1937年成立,研发出即时摄影技术,推出拍立得相机,在20世纪60年代大获成功,成为流行时髦象征。
柯达与宝丽来曾有合作,宝丽来希望携手柯达推广拍立得相机,柯达却因宝丽来掌握大量即时成像技术专利且筑起壁垒,担忧合作吃亏,便要求授权生产,遭拒后自行研发。柯达投入940万美元研发出竞品相机,销售额一度达宝利来90%,但宝丽来1976年反击,指控柯达侵权,最终柯达败诉,付出沉重代价,品牌声誉受损。
与富士的交锋更是柯达的痛点。富士扎根日本本土市场,技术不断提升,1976年推出高感光彩色胶卷,技术超越柯达康彩色胶卷。1984年,富士从柯达手中抢走洛杉矶奥运会赞助权,打破柯达近百年奥运胶卷供应垄断,借此大规模进军美国市场。柯达虽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夺回部分赞助权,可富士已悄然布局数码相机研发。
其实,柯达并非没有机会拥抱数码时代。早在1975年,柯达工程师就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分辨率虽低、成像质量差且耗时久,但这是具有颠覆性革新意义的发明。
遗憾的是,柯达高层担忧变革冲击现有胶卷体制,选择雪藏技术,研发停滞。而日本佳能、富士、尼康、索尼等公司纷纷投身数码相机研发,佳能1984年发布数码原型机成为民用数码相机开端,数码时代浪潮汹涌来袭。
柯达虽在1991年推出世界第一部面向民用的数码单反相机DS100,手握核心技术,后续也有诸多动作,但因长期垄断带来的超高利润率和深入骨髓的剃须刀战略,使其难以割舍传统胶卷业务。柯达担心数码相机流行影响胶片业务,推出消费级数码相机时甚至不用自家品牌命名,还将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试图延续胶卷辉煌。
转型困境与挣扎求生
20世纪末21世纪初,柯达面临胶卷销量暴跌困境。
2001年,胶卷销量大幅下滑,宝利来申请破产保护,柯达却将销量暴跌归咎于9?11恐怖袭击,妄图以激进营销策略延缓数码时代步伐,收购照片共享网站ophoto却仅当作鼓励冲洗数码照片工具,未能抓住互联网分享趋势。
此时,柯达终于意识到转型紧迫性,2003年大规模启动向数码时代转型。但佳能、尼康等日本对手已先行储备大量技术,抢占市场先机。
柯达无奈打起价格战,虽凭借品牌效应与营销渠道,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斩获份额,2005年成为第一,可代价惨重,数码业务利润率仅1%,传统业务收入萎缩,整体业绩亏损,还被剔除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停止在部分地区生产传统胶片相机。
新CEO彭安东上任后,柯达转型依旧艰难。公司体制僵化保守,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部分高层还想固守传统业务。相比之下,富士转型果断,向生物医药、化妆品等领域进军,柯达却在数码业务上进展缓慢,产品数字化率远低于富士。
2007年,柯达数码市场占有率下滑至9.6%,全美排名第四,被迫战略重组,出售数码相机制造业务、医疗成像部门,转让中国胶卷公司股份,裁员50%。虽靠资产变现扭亏为盈,可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柯达再度陷入亏损泥潭,此后连年亏损,主要营收靠出售专利,市场份额不断下滑,股价暴跌,濒临破产边缘。
2012年,柯达无奈申请破产保护,提出重组方案,将个性化影像和文件影像业务分拆偿债,核心业务转向数字印刷等B2B商业图文影像市场,引入新股东后脱离破产保护,重返股市。但柯达并未就此安分,开启多元跨界之旅,凭借品牌余热,涉足杂志、服装、滑板车等潮流单品,尝试可冲洗胶卷的啤酒、开发运动摄像机、智能手机,甚至涉足区块链发柯达币,可惜大多沦为噱头,未能真正扭转乾坤。
近期,伊士曼柯达公司首席执行官JimContinenza近日在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
该公司已经暂停了所有胶卷的生产工作,并对其位于纽约州罗切斯特工厂的胶片生产线进行了升级。
它曾站在时代前沿,开启大众摄影时代,却因对行业趋势误判,在数码浪潮中错失先机,转型又困难重重。柯达的故事警示着后来者: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及时洞察市场趋势、果断转型,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商业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即便辉煌如柯达,也难逃衰落命运,只留下一个落寞背影供人嗟叹。
未来究竟将会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经济#\u0002#企业#\u0002
文字来源@冲浪普拉斯的视频内容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