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谭姓族祠,一群身着孝衣,手持灵幡的队伍,浩浩荡荡的从祠堂正门,闯了出来,那口漆黑的棺椁上,赫然躺着一个大活人。
这个大活人就是谭延闿(kăi),棺材里的亡者正是他的母亲。在那个极讲究孝道的年代,谭延闿躺在母亲棺材盖上的行为,真是大大的不孝。
谭延闿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谭钟麟曾任两广总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谭延闿5岁入私塾,13岁,就考中了秀才,24岁,参加会试,更是考中了头名会元,打破了湖南在清200余年的历史中,无会元的记录。
但是,作为优等生的谭延闿,却没有一个好出身,他虽是长子,却不是嫡子。
他的母亲(李夫人)只是谭老夫人身边的一个丫鬟,因年轻貌美,被谭父看中,纳为妾室。其身份地位不仅不如正室夫人,连普通的妾室都比不上,整天被人呼来喝去。
在谭延闿的记忆中,长达24年的时间里,母亲从未上桌吃过饭,每每都是侍立在旁,伺候谭钟麟和他的正妻。
幼年的谭延闿,看到母亲卑微的生活状态,心中很是不甘,就想通过努力读书,来为母亲争取更高的地位。
1893年,13岁的谭延闿参加童子试,一举考中秀才,谭家上下激动不已。
最激动的莫过于谭延闿,他满怀希望地找到父亲,并向父亲提出让母亲上桌吃饭的请求,却遭到了严厉的拒绝。
理由是,李氏出身低微,只是个妾室,没有上桌吃饭的资格。
已经13岁的谭延闿,想到每次吃饭,自己坐着,母亲站着,还要伺候“主子们”用餐,就心如刀绞,痛苦不堪。
但是他知道,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讲规矩、要面子的父亲,是不会轻易抬举一个妾室的,除非自己做了大官。那时,父亲为了自己的面子,也许会让母亲也有点“颜面”。
带着这个最朴实的愿望,谭延闿拼命的学习,夜夜苦读,终于在24岁一战成名。
1904年,谭延闿参加了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高中会元,不仅为自己扬了名,更是打破了满清200余年历史上,湖南籍考生0会元的记录,成了整个湖南人的骄傲。
面对如此优秀的儿子,谭父终于答应了谭延闿的请求,让李夫人上桌吃饭。
谭延闿用自己20年的苦读,为母亲换来了地位上的提升,可谓是真正的大孝子。
从此,在对待母亲上,谭延闿越加的恭孝。他很清楚,要想让母亲在谭家过的体面,除了自己上进,让母亲面上有光,更要给母亲更多的尊重,让其他人不敢轻视母亲。
此后十余年,李夫人靠着儿子,在谭家过起了“有面儿”的日子,直到1916年,李夫人病逝。
此时,谭延闿刚刚得到湘督的宝座,各方斗争激烈。但因常年未能侍奉母亲,内心愧疚,谭延闿不顾被夺权的风险,毅然赶往上海为母亲奔丧。
开头那骇人听闻的一幕,正是发生在第二年,谭延闿扶灵归葬长沙之时。
谭家老宅位于谭姓族祠的后进院中,灵柩出殡必须要从族祠大门出。但是,出殡当天,杠夫们抬着灵柩到达大门前却被拦了下来。
几位族老,言辞凿凿的指责谭延闿不守规矩,妾室怎么能走正门呢?
面对族人的愤愤指责,谭延闿一下子又想起了十年前,母亲卑微的侍立在旁,伺候老爷夫人用餐的场景。
自己孜孜不倦,拼搏上进,竟然换不来母亲从正门出葬的权利?悲愤交加的谭延闿心里不断回响着:“妾室不能走正门,我谭延闿总能走正门吧!”
一气之下,谭延闿直接爬上棺盖,仰躺在上,大喊:“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族人们被谭延闿的惊人举动,吓得不敢言语,纷纷让出路来,李夫人终于在死后走了一回正门。
谭延闿用自己的决绝,为母亲换来了最后的体面。但是,他一点都不自豪,反而觉得可悲。
在那个女人的尊荣,完全靠男人的时代,他知道母亲卑微的一生,都是拜父亲所赐,哪怕已是一方大员的自己,都不能光明正大的为母亲讨来尊严。
为了不让母亲的悲剧再演,他承诺妻子永不纳妾,甚至在妻子去世后,答应妻子不再续弦,独自抚养几个孩子长大。
哪怕是面对孙中山的保媒,要把自己的妻妹宋美龄介绍给他,他都委婉拒绝了,甚至携带重礼登门宋府,认宋母为干娘,自此二人“兄妹相称”。
谭延闿是一个真正把“尊重女性”放到心里的男人。
他尊重自己的母亲,哪怕不要“脸面”也要为母亲赢得最后的体面;他尊重妻子,信守对妻子的承诺,鳏居到生命的最后;他尊重宋美龄,知道自己是四十岁的老男人,就决不去招惹二十多岁的“娇花”。
他把对母亲的“爱”转化成了对所有女性的“爱”,这份爱有“爱”更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