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被发现有涂改的痕迹,王羲之竟然也会涂“黑疙瘩”

积极的人物史观 2024-12-24 14:53:15

偶然发现《兰亭集序》原稿竟然有涂改的痕迹,瞬间平衡了,原来写错字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专利”啊,书圣也有写错字的时候呢!

看到这个“黑疙瘩”是不是倍感亲切呢?

除了这个“黑疙瘩”文中还有多处明显修改过的痕迹。

比如在写到“此地有崇山峻岭”时,他把“崇山”二字漏掉了,为了不影响文意,就在夹缝中加上了这两个字。

再比如文中有多处直接在错字上修改的痕迹,这种操作你不是也经常干呢?

虽然王羲之在创作《兰亭集序》时进行了多次涂改,但这并不妨碍《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反而王羲之这种为了文意的正确性,不惜破坏行款章法的形式美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某些“大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其实,写错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现在我们写错字了,可以用橡皮擦、涂改液、修正贴、修正带……各种各样的神器,可以快速,简单地帮大家解决错字问题。

那么在古代,那个以毛笔走天下的时代,甚至更早时期用刀刻字的时代,出现错字了该怎么办呢?

01 甲骨文、铭文:错了就错了吧!

殷商时期流行的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因其刻在龟背和兽骨上而得名。而铭文主要是记录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铭文,都是不容易被记录的文字,因为它们需要用刻刀来“书写”,其间出现错误再正常不过,一旦出现错误,基本上就废弃了。

当然,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就将错就错,继续行文了。这样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不便就是,专家们在研究这些甲骨文、铭文时,搞不懂到底啥意思。

02 竹简:刮了重刻或者扔了重刻!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文字的需求量也变大了,龟甲、兽骨、青铜器这种特殊的材质,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书写需求了。

竹片这种用材简单,容易获取的材料成为记事的主要载体。把一片竹片串连起来,就是大家熟悉的竹简。

不过竹简的制作过程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需要选中水分适中的竹子,然后经过裁、煮、烘、切片、刮青等步骤后,才能得到一片可以刻字的竹片。

在毛笔问世之前,在竹简上写字,是需要用刀刻的。在刻字时更要特别小心,用力大了可能会导致竹片裂开,那就直接废了。用力小了,刻的字可能经不起“折腾”没多久就看不清了。

因此,对刻字人的要求就很高了,除了掌握好轻重力度,还要注意“错别字”问题。如果出现错误,可以考虑将错字挂掉,重新刻。

当然,这时候如果把握不好,整片竹片就可能废了,所以也有一些“果断”行为就是直接扔了,重新刻。

至于会不会出现一些假装看不见错字,继续往下刻的,这就不好说了。

等所有的竹片都刻完,还需要在竹片上钻孔,再用牛皮绳将其串连起来,这样一本完整的简牍就完成了。

当然,毛笔出现之后,一切就简单多了,错字可以直接刮掉重写,再也不用考虑要不要整根丢掉了。

看到这复杂过程,不得不佩服古代那些先贤,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还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本经典著作。

03 纸+毛笔 : 错了就涂掉

自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开始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字载体,而毛笔和纸这对黄金搭档更是成了历史长河的主角。

就像王羲之一样,很多人在书写错误后,会直接在原文上“暴力修改”,比如“直接涂掉(黑疙瘩)、错字上巧妙修改”或者使用“修改符号”。

黄庭坚在书写《诸上座贴》时,一连误写了17个字,这要是卡卡全涂了,那简直不忍直视。

为了不影响整幅帖子的美感,同时不影响文意,他在17个字的行间全部标记上旁点,以示这些字全部作废。

黄庭坚狂草《诸上座帖》

不管是王羲之,还是黄庭坚,这样的大书法家在书写错误时都能及时修正,这种认真的态度,才是对艺术真正的尊重。

而除了使用这种“修改符号”修改错字,古人也有他们独特的修改神器。

1. 贴黄

贴黄其实跟我们现在的打补丁一个意思,属于古代版修正贴。

《石林燕语》中记载,“盖赦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意思就是说,用一块相同的纸,粘在错字上,然后再重新写个。这样做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实用。

首先浪费纸,纸在古代可是相当金贵的,裁剪同样的纸进行打补丁,就等于浪费了一张纸。

其次,这种修改方法不利于保存,时间一长可能就掉了。

2. 使用铅粉擦涂

在书写出错时,用毛笔蘸取适量铅粉,均匀地涂抹在要修改的文字上,等墨迹完全干透后,再将铅粉擦掉,因为相应的摩擦性,原有的墨迹也会被擦除。

但是,因为铅粉有毒,加上涂改后痕迹比较明显,所以这种方法使用的也并不多。

3. 雌黄

注意看,这个是“雌黄”,不是“雄黄”。

雌黄是一种矿石,呈黄色半透明状,含有硫化物成分,对修改毛笔字有奇效。

《梦溪笔谈》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雌黄的具体用法,将雌黄加水磨制成粉,然后在太阳下暴晒,干后,再次加水研磨,再次晒干,如此操作3-5次。接着再加入凝胶,用石杵将两者反复捣练,使其完全容和,最后做成颗粒状阴干即可。

使用时,只需将雌黄浸湿,然后反复涂抹在错字上,直到擦除干净墨迹即可。因为雌黄独特的化学性质,不仅不会破坏纸张,还会延长纸张的保存时间。

所以,雌黄一度成为了错别字的头号杀手。但是,宋朝开始白色纸张开始逐渐替代之前的黄麻纸,再用雌黄进行修改错字,就会在白纸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大家一看就知道哪个地方修改过了,会给人留下不稳重,不靠谱的印象。因此,也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信口雌黄”。

小结:

所以说,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不仅解决了书写错误上的难题,更是向我们传递出了古人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当然,也有某些地位超然的人,即便写错了,也会被解读出各种各样的“道理”,比如“错字大王”康熙皇帝。

你知道关于康熙皇帝的哪些错字故事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