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问:“如果康熙没有传位雍正,雍正会造反吗?”
我只想说,这就是天方夜谭,雍正如果没有传位诏书,不要说造反了,能苟且偷生都不错了。
我们先来说说历史上两位著名的“造反”人士:一个李世民,一个朱棣。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干掉了哥哥,坐上了皇位,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干掉了侄子,坐上了皇位。
这两人能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是皇子,而是因为他们手里有兵。毛主席说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所以说,手里有兵,掌握了军权才是能起兵造反的基础。
但是,清朝的皇子可不像明朝初期的皇子,有封地、有军权,清朝的皇子就是一群被养在京城的勋贵子弟,最多就是参赞朝政,没有领兵之权。哪怕能结交一些带兵的将军,造反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
你看清朝的历史,虽然夺嫡之争频出,但是啥时候出现过皇子造反的?哪怕是党派势力强如八阿哥胤禩,在雍正上位后也只能默默接受,最多在政务上出点幺蛾子,造反?门都没有!
那,有人就会说了雍正最大的帮手十三爷胤祥,就是带兵的好手,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威信;年羹尧更是川陕总督,一方诸侯;掌管京城防卫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还是雍正的“舅舅”。为什么雍正就没有造反的条件呢?
一、胤祥一生没有带过兵,电视剧中的军方背景纯属虚构《雍正王朝》里多次强调,胤祥曾在古北口练过兵,提拔过很多基层军官,在军队中威信很重。
在电视剧中雍正能坐稳皇位,也是因为胤祥被释放后,马上赶赴丰台大营接掌了军权,并带兵勤王,这才威慑住八爷党不敢乱动。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剧情考虑,而虚构的。终康熙一生,胤祥都没有参与过任何一场战争。
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称为“清圣祖”,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一生的军事行动,平三藩,收台湾、 三征噶尔丹、击败沙俄侵略者等等。
虽然,发生在康熙朝的重大军事行动非常多,但是排行靠后的十三爷胤祥,都因为年纪太小错过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出兵台湾,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三征噶尔丹,发生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胤祥才出生。不要说平三藩、收台湾他没机会,就算是在最后一次出征葛尔丹,胤祥也才10岁。
因此在康熙前半生的几次大战中,不可能有胤祥的身影。
那剩下的就只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封大将军王,讨伐策妄阿拉布坦。
《雍正王朝》的尾声,为了争这个大将军王,老十四,和八爷党还出现了短暂的破裂。
这一时期的胤祥虽然并没有像电视剧中一样被圈禁,但是也不被康熙喜爱,排斥在边缘地带。
胤祥真正开始插手军事,还得从在雍正登基,设立军机处,专办西北军务开始。
既然,康熙一朝的胤祥并没有插手军务的能力,那也就无法为雍正夺嫡提供军方帮助了。
二、年羹尧虽为川陕总督,但大将王胤禵的兵马就在青海,不敢妄动《雍正王朝》中胤禛经常说年羹尧是他奴才中出去最大的官,事实也确实如此。
年羹尧年少有为,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是四川巡抚。而清朝的巡抚是真正的实权派,掌握着一省军政大权,真正的封疆大吏。
年羹尧也不负康熙众望,在任期间,不仅将四川的军政处理得当,更是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中,展现出卓越的后勤保障能力,被康熙再次提拔。从康熙五十七年到康熙六十年,年羹尧分别升任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成了西部边陲举足轻重的一方诸侯。
如果,只考虑此时的年羹尧,雍正一旦夺嫡失败,可能还真有一战之力。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在年羹尧的西边还有掌握重兵的大将军王胤禵。
一旦,年羹尧率军进京帮雍正夺位,这位手握十万大军的十四爷就没有了牵制,紧随其后,就能把年羹尧按死。
如果是八爷党夺嫡成功,他们就能名正言顺地调动各路大军,雍正和年羹尧这对主仆,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如果康熙没有传位雍正,雍正也只能像八爷党一样苟着,年羹尧并不能起多大作用。
三、九门提督隆科多,左右摇摆,靠不住除了胤祥和年羹尧,跟雍正关系最近,手握兵权的就是隆科多了。
《雍正王朝》中我们会听到雍正喊隆科多“舅舅”,多少有点牵强。隆科多出身豪门,是清圣祖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本来跟雍正没什么关系。
但是,生母乌雅氏身份低微,加上清廷后宫不允许生母养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刚满月的胤禛,就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走抚养。隆科多就这样成了雍正的“舅舅”。
其实,在雍正继位之前,谁都没想到隆科多竟然是支持雍正的,毕竟佟氏家族大多数人都是八爷党。
比如隆科多的亲爹佟国维,堂兄弟鄂伦岱、法海都是死硬的八爷党。
所以说,如果雍正夺嫡失败,大概率隆科多是不会帮忙的。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身处九门提督要位的隆科多,坚定不移地站在了雍正身边呢?
这就不得不说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了,从康熙四十四年,隆科多一直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状态,康熙五十年,隆科多终于被康熙想起来,委任了极其重要的步军统领一职,手握京师警卫大权。
但是,在接任后,康熙立马在朱批中告诫隆科多:“你只须行为端正,勤谨为之。此任得到好名声难,得坏名声易。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断不可取。这些人初次靠办一两件好事,换取你的信任,之后必定对你欺诈哄骗。先前的步军统领费扬古、凯音步、托合齐等,都曾为此所累,玷辱声名。须时刻防范。慎之!勉之!”
这么一长串,就是告诫隆科多要想善终,就不要结党。明里暗里的敲打他不要听信兄弟子侄和家人的话,不要参与他们的事,你瞅瞅以前那些参与夺嫡的步军统领,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这也许是隆科多一生中,政治智慧的巅峰时刻了。从康熙五十年到康熙六十一年,隆科多稳稳的坐在九门提督的位置上,成了雍正顺利登基的最大保障。
四、历史的必然,康熙皇帝传位胤禛,雍正顺利登基事实上,在第二次废太子后,康熙已经把继位人锁定到了胤禛身上。
就像《雍正王朝》演绎的一样,雍正与其他兄弟不同,他没有忙于交结朝臣,结党营私,而是一门心思的专心办差。对于,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来说,这个儿子,才是真的为江山社稷考虑,才是值得托付之人。
八阿哥胤禩,朋党遍布,在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令群臣举荐太子时,就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已经受到了康熙的忌惮和提防。后来又借此处置了力保胤禩的佟国维、马齐等大臣。
康熙五十三年的“毙鹰事件”,康熙甚至说出了,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之后,甚至一度停发胤禩及其属官的工资,八爷党跌入谷底。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征,八爷党似乎又看到了曙光,把重心都转移到了胤禵身上。
在这最后时刻,看上去好像八爷党又重新占据了上风,事实上,谁都没有料到十四阿哥胤禵领军西征,却是康熙在为四阿哥胤禛铺路。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康熙对胤祥、年羹尧、隆科多这几个人的安排,就会发现,这位伟大的帝王为了选出合格的继承人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他将精明强干的胤祥压制了十多年,磨砺了心性,同时也给雍正留了足够多的加恩机会,让胤祥可以为雍正死心塌地的卖命。
年羹尧先从四川巡抚升任四川总督,再到川陕总督,一方面是为了保障西征的后勤补给,另一方就是为了牵制胤禵不敢在自己死后领军回京逼宫。
而对隆科多的安排就直接多了,一方面施恩,一方面又是敲打,让他乖乖地做只忠于皇帝的看门人,在康熙驾崩后,得以稳定京城局势。
小结:很多时候,历史看起来是偶然,就像朱棣率2万人起兵,竟然成功了。其实这都是历史的必然,朱元璋打杀功臣,建文帝重文轻武,这些都是导致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
胤禛能从雍亲王变成雍正皇帝,看起来是最不可能的那一个,既不像大阿哥有军方背景;也不像三阿哥一样,在读书人中地位尊崇;更没有八阿哥的群臣支持。但是他一心为君父分忧,实心办事,敬孝康熙,把“不争即为争”做到了极致,得到了大boss康熙的支持,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管是在职场、宦途,还是其他利益纠葛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谁才是能决定你命运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