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自统一六国以来,为巩固其权力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始皇在做出了许多政策上的限制措施后,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民众的心理上。由于受到春秋时代各个国家的百家争鸣的影响,在秦前期,儒家学者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维持了一种直言不讳,互相争辩的学术传统。
1.焚书
根据史料,秦始皇于西元二百一十三年,于咸阳大摆筵席,招请大夫七十余人,以示庆贺。
晚宴上,诸位学者就采取分封制度,或郡县制度进行了热烈的辩论,前齐国大夫春玉岳主张采用分封制度,并说:"大周朝有万年气数,所以将其赐给有功之人,以辅助朝廷。如今陛下坐拥天下,而他的子嗣都是普通百姓,若是有人想要谋朝篡位,没有你的支持,你拿什么去拯救?
提倡郡县制度的李斯起身反对道:"五位皇帝的治国方法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治国方法也并非一脉相承,而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才得以实现。今日,陛下开疆扩土,开疆扩土,其中奥妙,非愚人所能领悟。
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建立了“郡县”制度,建立了“三省”制度。
李斯对“郡县制”与“焚书”的倡导
李斯的声音很是凌厉,即便是过了一千多年,他的身上也散发出一种浓烈的杀意。他说:从前,各诸侯并起,故优容有志于读书的人。“如今天下安定,律法一统,民不聊生,人人都在努力耕种,读书人都在学律法,以免触犯律法,但读书人却忘了过去,对过去的事情指手画脚。”
李斯又说了一条石破天惊的计策:“秦始皇现在统一了整个世界,平定了四海,但仍有许多私塾不受法律保护。每当朝中新制定的政策公布,百姓便以其所知的肤浅加以抨击,不但在家窃窃私语,而且上街议论,甚至组织谣言。若不限制,那就是藐视皇权,与皇族为敌。我提议,从此以后,除了《秦纪》之外,所有的历史书籍,统统焚毁。除了学士之外,任何人都不能收藏《诗》、《书》,应该下令所有官员都将这些书籍焚毁。若有人胆大包天,议论《诗》、《书》者,斩之,以示惩戒;故弄玄虚者,诛杀三族。官员有知情权而不检举者,按与官员相同的罪名处理;命令下达三十天后,当地官员不烧的,就在他的脸上刻上一个大字,然后让他去劳作。只有和医术、占卜、植树有关的书籍可以保留下来。子民要学习律法,可以向官员请教。”
李斯这石破天惊的言论,实是史无前例,和吕不韦的胸襟气度,大相径庭。可是秦始皇对李斯言从,或许李斯正说中秦始皇的心事,下了一道《焚书令》,把一切文人墨客的书籍,都烧得一干二净。
2.坑儒
这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录。秦始皇勃然大怒,说道:“卢生之流,朕赏之以重,而今竟污蔑朕。这让他如何能忍?只要到了咸阳的学子,我便要一一盘查,看看他们有没有说谎话之人!”
所以,秦始皇就派了几个官员去质问京城里的读书人和修道人,只要被质问的人说出来,就可以逍遥法外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互相揭穿,发现了四百六十多名违法者,全部被处死在咸阳,并昭告整个世界,以此来震慑读书人。从那以后,又出现了更多的贬谪,流放,而针对的又以儒家士大夫为主。
可惜的是,京城四百六十多个读书人,都死在了渭水边上,在今天陕西临潼城西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洪坑沟”的地方,根据临潼的记载,这里被称为“坑儒谷”,因为秦始皇曾经在这里挖过一座大墓。
3.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缘由进行归纳
在小编看来,“焚书”事件的现实动因,是秦始皇强化的政权的必要措施。身为一国之君,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意志,思想,行动。儒家的“百家争鸣”,与他的政策相悖,这是他无法忍受的。“坑儒”是对“焚书”行为的延续,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焚书”一案,可以说是秦始皇不容异己,但侯生、卢生等人因为找不到丹药,就对秦始皇冷嘲热讽,认为他们是在造反,是在撒谎,是在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