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朝的时候,刘墨林就是李绂的学生,当初李绂被处死的时候,他和其他官员一样,也曾经跪地为李绂哀求过,但是最终,百官都对对他敬而远之。
对于刘墨林,百臣就像是敬而远之一样。
从大背景上来分析,就会发现,《康熙》并不是一部没有脑子的电影,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了想象力的电影,整部电影都以“改|革”为主线,并且还伴随着一系列的事件,而雍正就是这一次变|革的倡导者,老八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雍正为了清朝江山,实行了千年的新政,触及到了读书人的利益,读书人的百官们当然不会同意,而刘墨林作为读书人,又被弘历和皇帝推到了朝堂上,当然会受到百官的排挤,乃至是抨击。
透过刘墨林这位探花郎,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场由康熙帝一手策划的大棋局。
而雍正之所以能够实行新政,就是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再加上十三弟掌握了军权,所以他才能实行新政。不过,他也不敢轻举妄动,首先让田文镜与李卫两人在河南与江苏进行了一次尝试,然后又招揽了一些新的势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比如,在他二年的科考中,就有了安排。首先,刘墨林、王文昭他们因为男女之情,跑到秀玉书院被人举报,要知道这在传统时代可是有辱斯文的事情,可是雍正陛下却宽宏大量,并没有计较此事。
甚至,在朝试的时候,他还给王文昭点了一盏灯笼,这也是一种笼络。而在此期间,又有一位才华横溢、超凡脱俗的刘墨林被乾隆发现。
刘墨林是最早交的,雍正吃惊的说出了这样的话。可刘墨林却说,这还比不上皇帝一天要批阅一万多字的折子。一个小小的学生这么说,让所有人都很不爽,就连隆科多站了出来,喝道:“大胆,你算老几,也配与皇帝相提并论?”他这是在污蔑刘墨林,刘墨林却是平静的回答:“追求圣人,乃士子之志。”如此一来,既能洗脱嫌疑,又能讨好雍正。
像是刘墨林这样性格明显的人,只怕是早就被雍正陛下记住了,会被他招揽到自己的麾下,成为他的支持者和革新支持者。后来,每当有官员拿刘墨林在朝堂上的妓女一案来说三道四的时候,乾隆皇帝都会将刘墨林的科举名次,赐给他一个探花郎的称号。
后来,雍正亲自出马,到江苏视察李卫的新政策,还把刘墨林也带来了。河南举人拒试,雍正派宝王弘历前往调查,仍让他与刘墨林一同前往。很显然,他是想让刘墨林慢慢的转变,让刘墨林变成一个赞成新政,赞成变革的人。
弘历回到京之后,又被雍正叫去面谈,雍正跟他说了许多心里话,那就是劝弘历莫要招惹全天下人,出了事他一个人扛着就行了。
第二天,朝堂上,田文镜被弹劾河南举人拒试的官员,都是从河南回来的皇帝王弘。
这个时候,雍正与弘历便将刘墨林推了出来,刘墨林大概也明白两人的心思,将河南的新政成果说了一遍,又说了几句自己与宝亲王一同调查的话,但都无济于事,刘墨林在朝堂上的声望,渐渐被朝堂上的官员与田文镜等人划清界限。
从那以后,雍正皇帝和弘历就逼着刘墨林站在了变法的对立面,让刘墨林不得不站出来,无论他愿不愿意,他都必须站出来。
再加上刘墨林只是一个年轻人,进入朝之后,又被乾隆皇帝和宝亲王提拔,平步青云,这让这些在朝廷中摸爬滚打了这么久的大臣们,对他的敌意就更大了。
如此一来,刘墨林就成了一个站在田文镜一边,一边讨好皇帝的小人。
于是,当刘墨林为李绂跪地哀求的时候,那些跪倒在地的文武百官纷纷退避三舍。
李绂获释之后,刘墨林亲自来为他送别,李绂连一杯都没饮。不管刘墨林愿不愿意,他都成了雍正皇帝的一枚棋子,而雍正皇帝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招揽,甚至在一夜之间,将刘墨林叫到了自己的面前,并对他说:“既然李绂不和你喝酒,那我就和你喝酒。”这句话,就是对刘墨林的一种挑衅。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耀,刘墨林心中的激动,可想而知。
同时,雍正也封了刘墨林为大学士,章京的军事总管,表示对刘墨林的重视。刘墨林痛哭流涕,非但不感谢,还推辞道:“如今,我的老师不是被革|职,就是被砍了脑袋,我若是晋升了,那我这个做老师的,还有什么脸面去做老师?”看得出来,刘墨林也是有理智的,他虽被迫站在了这一方,却也不愿成为讨好皇帝的卑鄙之徒,所以才能维持住自己的颜面。
刘墨林再想翻身,就成了雍正变法的一股新兴势力,对变法表示了赞同,不过能得到下一代皇上(弘历)的赏识,也算是一件好事。只可惜,在弘历被弘时暗中暗算的时候,刘墨林也死在了暗中,对雍正的变法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帮助。
没过多久,清朝皇帝就去世了,这个关于新政的故事,就像是真实的故事一样,戛然而止了。弘历上位之后,确实已经把别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唯一还记着的,就是他老爹的一句话:“莫要招惹全天下人”,这一局,算是把他的大棋给砸了。而满清也陷入了自我的封闭,陷入了落后的深渊,在“康乾盛世”的掩护下,一蹶不振,重蹈了历史的覆辙,为晚清的百年国耻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