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越来越癫了!“饿死”的考公姑娘谁在意?

妍芳新传 2024-08-23 19:18:55

8月16日,微信公众号“贞观”发布《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作者系十二橡树,其自称一宁夏女子死在自己西安的30楼出租公寓。

(图源:微信公众号@贞观)

8月18日,“贞观”删除该文后声明文中所述为真实事件。

8月19日‌,西安警方回应了这一事件,表示无法透露相关细节。

8月21日‌,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进一步深入,包括对女孩的家庭背景和职业的描述。

据称,这名女孩出生于1991年,来自宁夏西海固一山区,毕业于一所非211高校,职业为会计,当时正在西安市找工作。她的家庭背景和职业信息与之前文章中的描述存在出入,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质疑。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引起了社会对出租屋安全、外来人口权益等问题的关注,也暴露了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同时,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源:微信公众号@贞观)

不知道你读过这个故事后有何感受?

我只感受到这个世界越来越癫了!从新闻人的角度出发去看这个事件,虽然极具偶发性,但却是真实事件,它并不是小说创作甚至也并不是非虚构写作。可以把它作为一则新闻来看,我们总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有的人在热烈绽放有的人在黯然凋零,“饿死”的考公姑娘谁在意?

(图源:小红书截图)

我在意!

我在意这件事本来的样子!

我在意这个姑娘生前的故事!

我在意这个越发癫狂的世界!

#01/罗生门,新闻事实到底是什么

“女孩心气高,主意正,总想着要争口气,做事情决心大,就如她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也如她考公多次笔试第一,他的家人至今仍旧认为是考试不公,第一名都不被录取,一定是因为他们农村家庭没有背景,名额被有背景的人顶了去,字里行间对当今社会有很大怨气。”

这是文中所表述的一段话,大家被“考公第一”“饿死在出租屋”“啃老”等要素抓取了注意力,人们有的在同情这个姑娘,有的在指责当下的就业环境,各持己见,一篇文章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舆论漩涡。

随着这件事的热度逐渐消散,贞观的这篇文章也会归于网络的尘埃里,我们永远无法再去得知事情的真相和细节,而由此引发的网友讨论和大家的关注也会烟消云散。

于是,又是一出现代罗生门。那么,新闻事实到底是什么?

相关文章后续也有不断发布,有人说“她不是毕业于北京211名校”“她在县里考事业编的最高成绩是第25名”“她父母没有借钱替她交房租她骨”“灰被撒河里是当地习俗”

除了确实有这个姑娘以及这个姑娘确实死了。这个事件里的其他要素一一被推翻。当一个热点褪去热度,还剩下什么?

翻开书本,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新闻真实”这么说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主要特性之一。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要求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在细节、言语上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数字、史料等背景材料同样要准确、有据。然而,对事实描述的准确并不等于一篇新闻或整体新闻报道是真实的。因此,新闻真实的第二重含义是指准确地全面报道事实,对事实的发生原因、对事件实质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新闻的意义可以超出事实的时空范围,但报道的事件本身不能超越它所在的时空。若回避事实中的重要情节,尽管报道中所写的事实是准确的,报道本身仍然可能是不真实的。

有学者提出,当代互联网是完全不可信的,一切事件反转再反转,一切人物都是人设再人设,底线到底在哪里?新闻真实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也是一场罗生门了。

#02 / 后真相,网民情绪化趋势

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这不仅是新传考研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已经成为当代网民面对网络新闻的常态反应。

通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这篇文章,我们或许更好理解什么是“后真相”了。真实与否已经降低到了次要位置,不同的人群只选择相信符合他们各自偏好的信息。

“后真相”并不强调信息准确与否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舆论分裂和极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更愿意接受的信息,并将其当做“真相”。关键节点在于传播过程开始之前的情绪和立场。

造成后真相时代来临的原因众多,如技术与媒体的演进、经济与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及后现代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全面兴起,但事实的土崩瓦解是最大的原因。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后真相同样存在真实的事件,情绪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事实第一位”变为了“情绪第一位”。人们会同情在这个富足的年代里还会饿死的姑娘,也会感慨考公多次不上岸的煎熬,同样,人们也会同情这个女孩的父母要付出多少辛苦,人们在讨论时也会更加包含情绪而非理性。

是的,或许我们是需要一些这样的情绪化表达的。“后真相”的到来是必然发生的结果。

#03 / 新闻专业主义

学新闻的我们还能做什么?

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新闻的我们还能做什么?

如果我们面对着和当事女孩一样的困境,我们会怎么做?

如果我们面对着群情激愤的网民批判我们写的文章,我们会怎么做?

如果我们真的成为了一名记者去采访女孩子的家属,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是准新传人,我们学着新闻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拥有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我们可以是否可以更在意这个事件一些呢?

有学者提出网络社群与宏大理论话语能为困境中的个体提供“自救”通道吗?他给出的答案是:不能。因为基于匿名性建立起来的网络社群依然是弱联结和弱整合的,它们也很难为个体提供真正的能量和支持,反而由于彼此间的同质性而合理化现状,“自救”最后不过是一场虚妄。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拥有的关系联结趋向弱化,难以提供支持建议、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最终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躲进虚拟世界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基于匿名性建立起来的网络社群依然是弱联结和弱整合的,它们也很难为个体提供真正的能量和支持,反而由于彼此间的同质性而合理化现状,“自救”最后不过是一场虚妄。

那么,不能“自救”可以“他救”,可以“互救”。我们以“新闻事实”的力量去找到一个真实、可靠、可自救的新闻环境,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女孩饿死在出租屋”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新闻专业告诉我们,我们是中立的把关人。“把关人”模式强调必须发现和散布重要消息。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把关人在做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取舍。同时,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新闻专业告诉我们,我们是客观的反映者。理想与现实的悖论常常存在于一切形态中。客观性从整体上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径。客观性起先是职业精神的关键信条,后来则成为新闻实践的“策略性程式”——它保护新闻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击。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而我恰好不想在这个癫狂的世界里当一个傻瓜。

参考文献:

【1】网络社群与宏大理论话语能为困境中的个体提供“自救”通道吗

【2】三重场域与大学毕业生再社会化危机的过程分析——基于“蹲啃青年”现象的调查

【3】新闻界欠陈女士一篇人物特稿 | 舆论手札

【4】广州日报 西安警方回应自媒体“外地女孩死在出租公寓”一文:相关细节无法透露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