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需要脑子的工作还是AI来做吧?

妍芳新传 2024-08-27 20:05:28

(图源:微博截图)

“深度好文《少爷,您追的网文AI大大停更了,因为原创“带娃”跑了!》”

“网文作者一觉醒来天塌了。”

上月,“番茄小说AI授权协议”风波引发了网文界广泛担忧。AI可能侵蚀网文作者的生计,促使作者群体掀起了一股抵制将作品用于AI训练的浪潮。尽管最终番茄小说为作者提供了“解除AI授权”的选项,平息了风波,但此事件并未全然平息作者的焦虑,反而揭示了AI技术在网文领域“渗透”所带来的深层次挑战。智能机器日益展现出人性化的特质,它们逐渐渗透、参与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再仅仅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开始融合为一个共生共荣的集合体,共同塑造着未来的世界。

(图源:微博截图)

01AI是否会抢走人类饭碗?

玛丽·格雷的人类学研究触及了“幽灵工作”现象,指出在自动化进程中,尽管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即机器仍需人类智慧的辅助,预示了智能时代人类工作角色的新可能——促进而非取代。然而,这一乐观展望在番茄小说近期的事件中遭遇了现实挑战。

番茄小说推出的AI训练补充协议,要求签约作者授权其作品用于AI训练,且AI生成的内容不被视为侵权,此举引发了网文界的强烈不满和“集体断更倡议”。作者们担忧,自己辛苦创作的文学元素将被无偿用于AI学习,而失去对作品二次创作控制权的他们,感到被平台“背刺”。

协议内容详尽,包括作品内容、信息及作者个人资料的全面利用,旨在支持AI技术的研发与提升。但此举无疑触动了创作者的神经,他们担忧这不仅会削弱自身权益,还可能在未来导致AI写作技术超越人类,使得传统作者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尽管当前AI生成的网文质量尚显粗糙,但平台若不加区分地推广,真人作者的作品将面临被淹没的风险。在依赖平台推流获取曝光的免费阅读模式下,这一担忧尤为迫切。

(图源:微博截图)

02“镜子”与“他者”:人机之间的关系

“下班高峰期,2辆萝卜快跑在武汉街头‘罢工’,交警找不到人”

“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

“打萝卜快跑,等待两小时后被平台取消订单”

“深圳萝卜快跑车里已经开始出现垃圾了”

“人机共生”作为一个前瞻性的概念,自1960年代由计算机专家约瑟夫·利克莱德提出以来,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它强调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互动,类似于生物间的共生关系,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竞争。在智能媒体时代,这种共生关系尤为显著,人工智能创造物与人类在各个领域内共同进化,推动社会整体向前发展。

彭兰老师以“镜子”与“他者”的比喻,深刻阐述了人机关系的双重面向:既存在智能机器作为“他者”带来的对立与挑战,如AI技术进军网文界对作者职业的影响,以及无人驾驶技术可能对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的冲击;又展现了机器作为“镜子”的合作潜力,促进人类自我反思与成长,在平台、AI与作者的三方互动中寻求平衡。

面对AI技术不可阻挡的潮流,个体或群体的抵抗力量虽有限,但技术进步的历史趋势表明,其最终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带来福祉。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商业化,如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及多地的运营,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尽管短期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有限,但长远来看,无人驾驶将深刻改变交通出行行业,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职业定位与技能升级。

(图源:微博截图)

03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

“世界像个巨大的机器人。”

马丁·海德格尔曾言::“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技术背后的主导力量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深化至基特勒的“人是媒介的延伸”,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媒介技术已深刻融入我们的存在方式,使我们成为赛博空间的一部分。

进入当下,AI技术的渗透力尤为显著,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其已悄然成为高校学生学业评估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学生利用AI辅助甚至替代写作课程论文的现象日益普遍,导致文章风格趋同,内容空洞。学校虽尝试通过检测AI生成率来应对,但这一举措却陷入了难以精准判断的困境,甚至催生出利用AI对抗检测的新一轮“猫鼠游戏”。

尽管AI技术可能带来就业岗位的替代,如自动化取代低技能劳动,但其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就业机会,如AI训练师等职业的兴起。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岗位替代的威胁似乎更为紧迫可见,而就业补偿的曙光则显得遥远而模糊。因此,在拥抱AI技术的同时,如何平衡其带来的利弊,确保技术进步惠及更广泛的人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源:小红书截图)

04技术背后隐藏的人本主义命题

“AI的回旋镖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行业的人。”

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歇,一方面我们积极追求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技术可能带来的冲击与变革。在新技术浪潮中,AI的替代效应显著,尤其在重复性高、情感交互少的岗位上,其经济优势使得人力逐渐被边缘化。尽管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言,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杠杆,AI技术也为网文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AI技术的快速发展暴露了现有法律体系的滞后性,特别是在训练素材侵权、AI生成内容版权界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空白。以番茄小说的“AI授权协议”事件为例,揭示了网文行业在AI大模型应用中的隐忧,即作者作品被未经授权用作训练素材,且这一过程往往对作者不透明,形成“黑箱”现象。法律界对此表示,由于立法滞后于技术发展,此类侵权问题难以有效解决。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AI小说是否构成作品以及AI是否会取代传统作者等问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些议题不仅关乎技术伦理与法律边界,更触及到人类创造力的本质与未来。刘慈欣在其作品《赡养上帝》和《赡养人类》中,通过构建高度智能化的未来社会,深刻探讨了AI发展可能带来的文明困境。他警示我们,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丧失进取心与创新能力,文明因此陷入衰退;同时,智能化社会也可能加剧阶层固化。

(图源:小红书截图)

05结语

“文明的人工智能化就非常可能导致文明的重新野蛮化。”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深刻剖析了人类认知的层次结构:第一世界是物质世界,直接可感;第二世界则是内心世界,涉及思想、情感等主观体验,紧密关联于人的主体性;第三世界则是抽象的知识与符号系统,包括语言、逻辑及现有知识体系,AI正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学习能力,在这一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潜力。然而,AI缺乏的是对物理世界的直接感知及内在的心理活动,这构成了其与人类认知的根本差异。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挑战已远远超越单一行业范畴,成为全社会需共同应对的课题。放任AI无限制地侵占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将严重破坏文学创作的生态平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同样,AI在学术领域的滥用,如渗透至毕业论文写作,也将严重扰乱教育秩序,影响知识传承与创新。美剧《真实的人类》所描绘的未来图景警示我们,技术进步虽能带来便利,但若缺乏伦理约束与人性考量,将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图源:小红书截图)

参考文献:

【1】网文圈掀起AI风暴:在人机关系中找寻自己的坐标 公众号@阿莫西林 知著网

【2】番茄小说 AI 协议遭联合抵制,网文圈的「萝卜快跑」要来了?公众号@发现明日产品的 APPSO

【3】如果 AI 必将改写网文行业,请给个写法 公众号@最话团队 最话 FunTalk

【4】李昕昕. “像人类一样观看”:从Sora透视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视觉及后人类处境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 (08): 101-110. 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4.08.010.

【5】萝卜快跑: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 公众号@ 荐书组 传说公关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