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闻生产背景下记者角色的定位(南京师范大学学硕808)

妍芳新传 2024-08-18 19:14:34
新媒体类真题速递 简述AI新闻生产背景下记者角色的定位 真题出处 1 题目来源:论述题(南京师范大学学硕808) 2 答题思路:首先需要明白原先记者角色的定位是什么。其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论述在其背景下记者角色的定位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igence,简称AI)新闻生产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部分参与或全面替代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中记者工作的智能化新闻生产模式,主要可分为信息抓取和采集、信息分析和处理、模板选择和套用/规则化分析表达、内容检视和生成四个部分。在技术推动新闻生产走向智能化的过程中,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主力军的新闻记者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 一、人工智能技术倒逼新闻记者成为“专家” 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闻传播领域前,新闻记者在某种程度上要做很多“新闻民工”般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生产后,记者便可从“劳工化”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如2018年诞生于新华智云的媒体人工智能平台Magic能在10秒内自动制作出新闻视频。然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存在着不足,就题材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还是用于高时效要求、高数据密度、高信息公开的股市财经、体育赛事和以灾害为主的事件性新闻报道;就体裁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所涉及的基本上是消息性的简明化新闻报道,属于新闻生产中较固定的类型,一般只能提供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个方面的信息,而无法回答包含原因和过程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无法逃避有限的机械化运算结果所造成的刻板和呆滞。这种情势下,新闻记者的工作将被倒逼进入一种“专家化”的新闻生产模式。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得新闻记者“人格化”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然而,新闻作品本该承载的温度却在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中淹没,能够自动化生产的写稿机器人以技术理性取代价值理性,导致了新闻制作的“流水线化”,却缺少了人类的人格魅力。只有作为人的记者才可以化身为情感探针,用自己的真情换得新闻作品的真情。当下的人工智能不仅由于技术限制不能理解事件背后的意义,而且也未必能够让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有勇气面对冰冷的机器吐露心声。概言之,面对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介入,记者“冷眼旁观”式的“客观化”表达已经可以为技术所替代,而且能被发挥得更好,只有“人格化”才是记者所特有的个性。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使得新闻记者“多元化” 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强人工智能是指具有自主意识,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并且基本复现人脑思维能力的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则指不具备自我意识,只能机械地模拟人脑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非完全智能系统。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上的运用主要是弱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辅助生产和自动化生产。因此,现有的人工智能新闻采制程序和设备仍然可以被视为一种为记者服务的工具。记者不仅是它们的使用者,也是受益人,记者在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由是观之,记者的角色内涵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具有稳定性。然而随着强人工智能取代弱人工智能用于新闻生产之后,记者的内涵便开始由“单一化”的媒体人向“多元化”的角色嬗变。 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下,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得以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记者在工作上的直接参与,由此形成机器辅助生产和全自动化生产两个新闻生产模式,进而导致记者向“专家化”“人格化”“多元化”的职业角色演变。 参考文献:[1]冉世友.人工智能新闻生产背景下记者角色的嬗变[J].电视研究,2020(08):70-72. #新传考研##新闻传播##胡师姐新传考研##考研#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