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铺垫效果
答题思路
(定义+前提+分类+发展+意义+影响)
参考答案
(定义)铺垫效果,也被称为预示效应、导引效果、显化效果、底色作用、启动效应等,最初出现于心理学中对记忆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相关研究,指的是一个先快速呈现的刺激(启动刺激)对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个刺激(目标刺激)的加工产生的或正或负的影响。
(前提)铺垫效果的产生,主要通过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接触的“易得性”发挥作用。
(分类)铺垫效果分为情绪铺垫和认知铺垫:情绪铺垫侧重于个体判断后续信息时其情绪色彩会受到前设情境中的情绪刺激的影响,认知铺垫关注信息的内容及其属性对个体认知的作用。
(发展)1984 年,传播学者贝科维茨将铺垫效果引入传播学中,来研究信息铺垫对暴力行为的影响。1987 年,美国传播学者仙托·艾英戈和唐纳德·R·金德在对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后,出版了《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一书。
(意义)铺垫效果回答了媒体如何影响公众对于议题重要性的判断,并指出背后的心理过程。研究者把“铺垫效果”与政治传播、议程设置研究联系在一起,扩展了媒介效果研究的视野,突破了传统议程设置理论对媒体效果的认知界限,将铺垫效果正式引入传播学。
(影响)铺垫理论借鉴了认知心理学概念,从微观角度探讨了议程设置发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心理现象,扩展了媒体效果研究的视野,突破了传统议程设置对媒体效果的认知界限,为研究媒介内容与公众意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新传考研##胡师姐新传考研##新闻传播##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