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买车有三大不幸:买到停产车、买到库存车,以及最熟悉的剧情“刚提车就换代”,俗称“背刺”。
最近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讨论的极氪换代风波正是如此。
8月13日,2025款极氪007和001正式上线,大幅升级了原本被行业和用户都认为是短板的智驾功能。不过,新车型的上市非但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惊喜”,反而令不少老车主“破防”。原因就在于升级换代的速度过快,不少车主原地”新车变旧车“,心理上落差感强烈。
类似的事情在如今的汽车行业并不鲜见,比如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7上市不到一年就改款,M7的老车主拉横幅伸冤,“十八万辆韭菜无处申冤”、“等车100天开车60天变老款”;华为和奇瑞合作的智界S7,时隔135天升后级配置二次上市,引发大批网友声讨……这些事件和今天的极氪几乎如出一辙。
当类似的事件愈加频繁的出现,一个不可回避的信号是,随着智能电动汽车持续向纵深发展,用户对于汽车换代的理解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如果从深层次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冲突的本质其实是快速迭代的智能电动汽车与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固有认知之间的矛盾。
要知道,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一款车型的换代,最起码需要三、五年,甚至“八年一换代,四年小改款”都是过去消费者的基本共识。更不用提年度改款车,大都是小修小改,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而放到今天的的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
当汽车从大宗耐用品向快消品转变,从机械产品向消费电子转变,汽车的电气属性、软件属性、智能属性越发突出,随之而来的,它的生命周期和迭代速度必然会像手机一样变快,并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正如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在极氪新车上市后的一段表述,“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比拼快速迭代能力的阶段,与传统汽车有很大区别。不光是极氪,其他新能源车企未来迭代速度也会加快。”
此外,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就曾表示,“以前,国内汽车企业一般四年更新一代产品,国外可能要六年。智能电动汽车我想应该是两年更新一代,因为它是一个电子产品。”
在此前的CES展上某海外媒体的报道也同样指出了这一点,“回到近一个世纪前,亨利·福特或许无法想象,汽车有朝一日会被定义为消费类电子产品。”
这是因为不同于传统汽车制造以内燃机等硬件为核心的制造逻辑,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愈加深化,软件越来越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软件能力越来越成为汽车企业竞争的重点。
基于此,新汽车时代的制造和创新逻辑实际上被改变了。
如果说传统汽车工业是典型的“渐进式创新”,核心技术成熟且固化,后续的微小创新也依赖长期的工艺积累。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展已经接近了“极限”。
以内燃机为例,目前人类工人的内燃机热效率的“天花板”为50%,而目前中汽研权威盖章认证的“最高有效热效率“为46.1 %,在此基础上,每提升1%都无比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车企的大量投入与技术的突破是不成正比的。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则改变了这种创新和制造逻辑,它的创新属于“颠覆式创新”,其技术突破不依赖于长期的积累,程序员一串代码的更新、一个点上的创新,就有可能带来技术上的革命性的突破。
基于此,技术更迭速度的加速,以及软件系统的大规模生产应用带来的成本的摊薄是肉眼可见的,相对应的,性能和成本也会随着技术迭代指数级上升与下降。
换句话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纵深发展,汽车的迭代速度会越来越快,而汽车的价格会越来越低。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我们已经看到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老板手拿一台大哥大就是人群中的焦点;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手机的技术愈发成熟,手机的价格占据人们的收入越来越低,甚至人手两台手机已经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
而就像我们从来不会要求一台手机在使用几年后保值率要达到百分之多少,当消费者以更快的速度享受到更新、更好的技术和用车体验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着智能电动汽车更快的贬值风险。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消费者显然还没有适应甚至看到这样的趋势,依然停留在此前“汽车是大宗耐用品”的刻板印象中。因此,分歧和争议也就在所难免。
除了汽车属性本身的变化之外,外部环境的复杂化也进一步加剧了智能电动汽车更新迭代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入局者的增加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卷日益深化。在同样的条件下,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快节奏的应对是企业不可回避的策略。
事实上,回过头来看,极氪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竞争力,始终是同级车型中最具性价比的选择,甚至在此时“风口浪尖”的时刻依然能够形成“虽然被背刺,但车还是好车”的共识,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持续不断的对技术、对产品的进化和升级。
总的来看,极氪此次的换代风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不过,相信在极氪这场换代风波过后,对于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迭代和更新,对于新汽车时代的发展创新逻辑,人们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会大幅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极氪也算得上是提前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探了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