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你家有没有小迷糊蛋?
我家弟弟就是,刚开学没几天呢,就喜提两个“投诉”。
9岁的小男孩一枚,开学第一天被英语老师挂名,开学第二天被语文老师私信,又是忘记带作业本,又是忘记按要求去做作业……都四年级了啊,我能说啥呢?
我家弟弟的小迷糊,从幼儿园时期就藏不住的。
之前我在《教养力》书中就写过,喊弟弟去取东西,屁颠屁颠走,看到其他东西就分心了,结果等了很久没见弟弟回来,才发现他早就忘记了我的“请求”,自己溜达去了。

后来上了小学,我也发现在学校基础任务的管理上,他真的是……也太迷糊了吧。
比如那次为什么会忘记带英语本呢?
就是拿着拿着换个鞋就忘记了。
可怜书就孤零零地搁在换鞋的旁边……
弟弟当然委屈,鼻涕眼泪乱擦了一把,抱着问我要怎么改善迷糊,我摸着他的脑袋瓜说:
”我觉得迷糊是天性,你妈也很迷糊,你肯定有遗传到我的基因。
其实迷糊也没什么,生活不要太计较,难得糊涂嘛。
不过我大事现在已经不太迷糊了,主要是吃亏吃多了,锻炼出方法了。
所以通过持续的,有方法、有策略的锻炼,你觉得影响到你的,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迷糊是可以逐步调整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切都事在人为。“
这一段话绝对是强心剂,弟弟立马就扑在我怀里,于是我们就聊起了”迷糊“这件事情。(不是第一次聊了)

说真的,弟弟身上的可爱之处,也和让人颇烦恼的迷糊有关。
和迷糊的人相处,总会被迷糊的啼笑皆非的举动,弄得哭笑不得,丢三落四是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但我寻思,迷糊有几点原因是先天决定的,没那么容易改善。
比如迷糊的人,工作记忆的容量比较有限,注意力资源分配也比较有限的。
当一个人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者信息的时候,就容易因为信息在大脑中被判断为“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而被遗忘,从而导致迷糊、丢三落四的情况。
弟弟的情况也是如此,他拿着英语书出门,其实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但是当他穿鞋把书放在一边的时候,相当于对他的“无意识举动”加入了一个干扰项,那么反而把他的这个无意识行为阻断了,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他出门了,书忘记拿了,但自己也没发现。
这种行为往往是大脑认知资源分配不均,注意力分散影响下的现象,大部分都不是主观意愿的懒惰或者故意。
这个时候,不懂心理学的话,你可能会批评他/她是故意的,但如果你懂心理学的话,你会发现,责备除了增加压力和焦虑之外,除了加重问题之外,对迷糊这个现象的改善,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迷糊也有好处,给生活增加不少乐子。
在物理学家里,牛顿就是典型的生活中迷糊,学术上精进的科学家。
最知名的迷糊事件,就是牛顿在剑桥大学里做实验,把手表当成了鸡蛋去煮,手里拿着鸡蛋继续完成实验,之后才发现自己在思考实验的过程中,把手表当鸡蛋放进锅里去了。
所以迷糊只是人的一种特质,换个角度想还可以体现出牛顿做实验的专心致志呢。

迷糊的人思维方式往往也比较跳跃的,经常可以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联想到一般人可能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事情,所以创造力、细节的想象力也会很强。
像弟弟在画画、文字上不由自主流淌的想象力,其实跟他思维框架里的跳跃性是密不可分的。
这种特质,其实对学习知识构架知识图谱、艺术的多层次表现都是有帮助的,也蕴藏着不少禀赋。
此外,迷糊的人也更容易遗忘烦恼,生活也会更乐观一些。
主要是脑容量有限,工作记忆容量记不住啊,不开心的事情更容易被遗忘。
所以白岩松有句话我还蛮喜欢的,那就是——
人生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潇洒点,一个是糊涂点。
你看凡事都存在好坏两面,其实迷糊也挺好,没关系的。

“那可以如何改掉让人烦恼的迷糊呢?”
“首先,你要先列出来,哪些迷糊对你产生了困扰和烦恼。接着,像程序员一样去思考问题,把自己要执行的步骤一点点想清楚,迷糊自然而然就会不见了。”
比如忘记带作业,老师提醒的事情没做,这些都会面临第二天被批评的后果,不想这样,那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加入一个强提醒。
我有留意到的,第一天他的确就忘记这忘记那,但第三天开始,他每完成一个作业就在旁边打个勾,这个举动他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已经在启动让自己不忘记的行动了。
对抗迷糊的好招,的确是:程序思维。
让自己像程序员一样,形成流程化的思考和操作执行环节,逻辑清晰了,迷糊的可能性肯定就会降低了。
“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最容易犯迷糊,提前准备好一些策略来改进。”
比如睡前检查书包,临走前摸摸口袋,对照班群通知看看记录提醒等等,这些也是有效对抗迷糊,确保不会遗漏信息的好办法。
另外一点就是监督提醒、互相支招。
一家人,断不可能让一个人背负全部的。

听到老师的投诉的确让人头大,我也怕。
但这个时候,我们家长不是和学校站在一起,一起批评孩子扰乱秩序的“法官”。
如果我们对“错”和“对”有过于固执的看法和标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孤立的,他会感觉自己就像个坏孩子,犯了大错,并且无可救药。
带着愧疚和愤懑去调整,还是带着真实和肯定去改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所以在我看来,每一次跟孩子进行沟通,父母能有效唤起孩子内在真实自我的对话,都是好的引发“联结”的方法。

花时间陪孩子一起梳理问题,给他信心,陪他剖析,让他知道可以一点点提高,并且陪他直到他学会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为止,这会让孩子更有信心把「好处」发扬光大,「坏处」慢慢降低。
就好像弟弟还是会忘记东西,但他也可以跟自己的个性和平相处。他会想要改善迷糊的行为,但他并不嫌弃自己。
生活的确是混乱和复杂的,但只要孩子正在成长,就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们不要让生活中的小烦恼,成为让孩子止步的障碍啊。
互勉,萌芽。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