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沙的硝烟稍歇,外交舞台上又掀起了新的波澜。以色列是否真能凭借一纸停火协议,就让这场持续数月的战火彻底熄灭?
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近日抛出重磅消息:以色列与哈马斯已就停火达成共识。按照协议安排,哈马斯释放33名被扣押人员后,以方将分两阶段执行停火。然而,这看似美好的承诺背后,却暗藏玄机。
就在停火协议敲定的同一天,中国新任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来到以色列总统府,向赫尔佐格递交国书。原本例行公事般的外交礼节,却因赫尔佐格的一番话变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以色列总统不假思索地提起了他父亲作为首位访华的以色列总统的往事,言语间透露着对中国的特殊情感。
表面上看,以色列对华示好似乎颇为真诚。但细究其中缘由,不难发现这背后是对中国“对事不对人“立场的认可。自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在其他国家纷纷选边站队之际,中国始终秉持着冷静克制的态度,呼吁双方尊重彼此生存权利,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反观某些国家,尤其是拜登政府,其处理国际事务的手法可谓“对人不对事“,往往不顾客观现实,完全以主观好恶为出发点制定政策。这种短视行为,与中国基于国际公理、着眼长远的外交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驻以大使肖军正的回应同样意味深长。他强调中以友谊是在考验中磨砺而成,并特别提到双方应共同抵制美化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言行。这番话既显示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又暗含对某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双重标准的批评。
不过,当前的停火协议充其量只是权宜之计。巴勒斯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复仇之火绝非一纸协议就能浇灭。若以色列一意孤行,执着于军事手段,又岂能换来真正的和平?难道真要等到伤亡继续扩大,才肯认真思考中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