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和王明的真实关系,隐秘又微妙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11-19 12:05:46

第七阶段 博古(1934年1月~1935年1月)

博古其实该和王明一起介绍的,正如“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共产国际控制着王明,王明控制着博古,也可以说,共产国际同时指挥着他们两个,唱的是一出政治双簧。

博古和王明同样崛起于六届四中全会,时年二十四岁,以青年俊杰来说,党内能和他相比的,也只有二十四岁当上中共一大三巨头的张国焘能与之相比了,可见当时的中央的确很有用人的勇气。

两人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博古原名秦邦宪,之所以名博古是因为熟读中国经史,王明研究的却是西学,当然,现在想想博古的名号可能有些不靠谱,和同样好读史的毛泽东来说,两人显然不是一个重要级的对手。

二是和王明一直“死不悔改”的态度相比,博古其实在遵义会议失势后,就很快端正了心态,重新投入到党的事业中来,这也导致他们死后得到了不同的评价,和王明叛逃中央,谩骂主席相比,博古显然可以纳入可以改造的分子之列。

这点也使得我一度怀疑两人的真实关系,也许两人关系中王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势,两人只是一对“政治夫妻”而已。

关于博古所犯的错误,历史课本上总结的已经十分全面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移中的逃跑主义”,非常有气势的排比句,听信放任李德,让第五次“反围剿”变成了“两个德国人之间的较量”,最后中央被迫开始了保种图存的长征。

但即使这样,如果遵义会议不是由于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博古不会这样轻易的下台。而整个事件也成为中共和共产国际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我党由此开始真正走向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道路。

如果说包括博古在内的中共领导人,此前都由苏联指定,或至少需要确认的话。博古以后,我们开始有了一些自主性,开始了半推半选的张闻天时代。

用一点厚黑知识的话,王明把博古推向前台也是一种策略,无论事情结果如何,都是自己指导的结果,如果博古把第五次围剿打赢了,那王明回国迎接的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鲜花和掌声了,错误还是在于根基问题,一旦出了错,他反而作为博古的后台,被重点批判。

但正如所有的天妒英才,1946年博古和叶挺,王若飞等人,一起失事于黑茶山,是革命烈士,如果他活到文革的话,估计就和王莽一样,肯定得不到曾经如此好的评价,“若是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了。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0 阅读:45